佛教典籍浩如煙海,研讀起來十分不便,于是就有人仿照儒家的《十三經》編起《釋氏十三經》來,以期達到統(tǒng)領眾經,提要勾玄的目的,這項工作大概在明季已見端倪。降及清代,同治年間吳坤修編有《新刊釋氏十三經》一書,刊入到《半畝園叢書》中。稍俊的佛學大師楊文會,眼界更寬,他不僅修訂了吳書,還進一步仿照儒家的《四書》創(chuàng)編出《釋氏四書》來。這兩部叢書各自獨立而又相輔相成,共圈定了佛教的基本或重要的著作十七種,作為學佛的入門階梯。不僅于此,楊氏還為每種書選定了一部優(yōu)秀的注釋本。由于學問是后出轉精,及楊文會推崇「明末四大師」的緣故,故選取的注釋多為明代高僧德清、智旭等人的著本,造就是《釋氏十三匯主流》與《障氏四書箋注》兩書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