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人們對我國春秋時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管仲的尊稱。管仲,名夷吾,春秋時吳楚交界地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大約生于公元前725年,卒于公元前645年。管仲屬于姬姓的后代,其父名管嚴,曾在楚國做過官,后戰(zhàn)死疆場。叔叔名管至父,在齊國為官。管仲少年時家境貧困,父親死后,母子相依為命,為此,他經過商,當過兵,并同鮑叔牙結為好友。春秋初年,齊襄公荒淫無道,他的弟弟們都認為他一定沒有好下場,紛紛逃離齊國。二弟公子糾由管仲、召忽輔佐奔往魯國,三弟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奔往莒國。不久,齊國就發(fā)生了內亂,齊襄公被殺,大夫高侯乃召在莒國的小白回齊繼位。這時,魯國也聽到了襄公的死訊,派兵送公子糾回齊搶班,并由管仲先率兵擊堵住小白的歸路。管仲截住了小白,一箭射在小白的玉帶鉤上,小白裝死,騙過了管仲,導致公子糾放慢了行程。而小白已先期入齊登基,是為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后,雖然念念不忘管仲的一箭之仇,但為了圖霸,用人心切,終于采納鮑叔牙的意見,從魯國把管仲接了回來,任命為相國。管仲輔佐齊桓公達40年之久,對于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首霸,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齊桓公曾尊稱其辦“仲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