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古時代?清時期
第一講 清史編寫之旨趣
1.中古和近代的分界
2.歷史的主流
3.衰老還含有一定的生命力
4.資本主義只是停留在萌芽狀態(tài)
5.科學和藝術是受到相當重視的
6.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7.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第二講 清時期史學領域的變化
1.清時期的史學特點
2.清初的史學和經世致用
3.清代學術和乾嘉考據
第三講 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和乾嘉考據史學
1.明清時期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
2.錢大昕、崔述為代表的乾嘉考據史學
第四講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
1.史學經世思想的發(fā)展
2.重視“別識心裁”
3.“史義”與“史德”
第五講 龔自珍的史學
1.提出“尊史”說
2.縱論歷史變遷
3.復興經世之學
第六講 清皇朝的強化統(tǒng)治
1.一統(tǒng)全國,加強治理
2.學術文化加強控制
3.文學領域的代表
4.學術領域,考據興起
第七講 英明君主康熙帝
1.天聰好學,少年勵志
2.少年天子智除鰲拜,集權于已
3.鏟除三藩,收并臺灣
4.反擊沙俄,力圖和平
5.親征出塞,維護大統(tǒng)
6.開創(chuàng)盛世,萬民景仰
第八講 一代天驕雍正帝
1.儲位紛爭,終繼皇位
2.興利除弊,實心實政
3.財政民政,整體改革
4.尊崇儒家,奴化行為
5.改土歸流,建制邊疆
第九講 全盛初衰乾隆帝
1.乾隆初政,撥正反亂
2.百務俱興,建設制度
3.控制西北,鞏固統(tǒng)一
4.管轄西藏,安定政局
5.西南地區(qū),結束爭亂
6.訪求遺書,編纂四庫
7.揮霍浪費,敗壞成風
第十講 反清起義與清皇朝的衰落
1.朱一貴、王倫的起義
2.甘肅回民新派的奮起
3.林爽文的臺灣天地會
4.貴州苗民首領石柳鄧
5.白蓮教徒的多方起義
6.曹順組織先天教起義
7.乾隆皇朝晚期的衰落
第十一講 從嘉慶帝到宣統(tǒng)帝
1.嘉慶帝將和坤一黨一網打盡
2.道光帝與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3.咸豐帝與英法俄《北京條約》
4.同治帝19歲崩于皇宮養(yǎng)心殿
5.光緒帝的不幸與“百日維新”
6.宣統(tǒng)帝即位四年后結束帝制
7.慈禧太后在清末的特殊身份
第十二講 鄭成功抗清及收復寶島臺灣
1.隆武賜姓,海上起兵
2.立足、金廈,暢通貿易
3.和征無效,清廷失招
4.北伐金陵,進軍臺灣
5.收復臺灣,英雄永垂
6.二百年間,開發(fā)臺灣
第十三講 少數民族的不同作為
1.蒙古族并入清后全面發(fā)展
2.西藏實行政教分開的政策
3.彝族奴隸制及其多彩活動
4.戰(zhàn)斗而具高度智慧的回族
5.維吾爾的反抗與邊疆建設
6.索倫部神奇地生活在山林
第十四講 學校制度更為周密
1.中央官學,最高學府
2.地方官學,規(guī)制嚴密
3.社會辦校,作用重要
第十五講 科舉的恢復與最終廢除
1.童試中者,名日秀才
2.鄉(xiāng)試中者,名日舉人
3.會試殿試,中者進士
4.八旗宗室,參者另定
5.科考制度,還有武科
6.科目之外,還有制科
第十六講 禮俗之大樣樣觀
1.歲時節(jié)日風俗之暢行
2.木蘭秋稱(圍場獵殺)
第十七講 地理學之雙傳
1.傳統(tǒng)地理學進展
2.古代文獻的考釋
3.邊疆與域外地理
4.水系的專門研究
5.方志學的大發(fā)展
6.旅行家及其游記
7.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十八講 交通及其概況
1.交通與海運
2.河渠與道路
3.郵驛之發(fā)達
4.中外之交通
5.都會之重要
6.交通之工具
第十九講 衰老與資本主義萌芽
1.墾田水稻煙草等影響
2.農產品的加工較發(fā)達
3.名品青花瓷和五彩瓷
4.造紙印刷業(yè)也有發(fā)展
5.大規(guī)模的制鹽冶鐵業(yè)
6.海船的制造特別突現
……
第二十講 西方殖民勢力的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