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中國教育事業(yè)道德判斷與道德教育

道德判斷與道德教育

道德判斷與道德教育

定 價:¥22.00

作 者: 辛治洋 著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教育理論

ISBN: 9787212038342 出版時間: 2010-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大32開 頁數(shù): 272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道德判斷與道德教育:基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民范式的研究》認為道德理性有三個層次:自然層次、原則層次和實踐層次,道德判斷可以區(qū)分為四種范式。道德教育需要正視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斷的上述特征,在道德判斷的過程申促進主體的道德理性發(fā)展。三層次的道德教育雖然在現(xiàn)實中存在,但卻忽視了主體的道德理性的運用和發(fā)展,并出現(xiàn)了嚴重的錯位現(xiàn)象。在當今歷史條件下,公共理性作為道德理性的主要內(nèi)涵,并由此產(chǎn)生分層的道德判斷和道德教育。不失為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解決道德教育實效性低的各種策略都忽視了主體道德理性的發(fā)揮,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主體的道德理性實際上存在三個層次:自然層次、原則層次和實踐層次。主體的道德理性是在道德判斷的過程中形成的,我們至少可以區(qū)分出四種不同的道德判斷范式。道德教育需要正視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斷的上述特征,在道德判斷的過程中促進主體的道德理性發(fā)展。自然概念本身的豐富內(nèi)涵為從哲學自然到道德自然的轉化提供了可能與途徑。從“天命”、“天道”、“天理”到“天演”的轉換進程,改變了道德的自然展現(xiàn)方式,但卻一直在論證著道德的自然正確性。在道德的自然判斷過程中,道德理性一直面臨著信仰對自身的挑戰(zhàn)。道德教育只有處理好信仰與理性之間的難舍關系,道德理性才能自然而然地在主體身上形成。如果說自然為道德的存在價值與運用提供了終極依據(jù),那么美好生活則為道德提供了次極的理由和范本。而道德的原則性存在又為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在中國社會的歷史長河中,道德先后出現(xiàn)了君子、系統(tǒng)、天理、契約等四種判斷范式。在不同的道德判斷范式中,道德理性努力實現(xiàn)和諧的人際秩序和主體德性之間的溝通與統(tǒng)一。道德教育惟有從這兩者之間的和諧一致著眼,道德理性才具有外合于理、內(nèi)合于性的生長空間。

作者簡介

  辛治洋,1978年生,安徽太湖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教育學系主任。近年來,在《比較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合著多部。

圖書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引論
第一節(jié) 實效性問題:排斥主體理性的道德教育
第二節(jié) 關鍵詞分析:道德理性與道德判斷
一、道德理性
二、道德判斷
三、道德判斷:形成道德理性的功能意義
第三節(jié) 研究假設:道德理性的三層次與道德判斷的四范式
一、道德理性的三層次
二、道德判斷的四范式
三、研究假設與方法論說明
第四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作為道德教育的道德判斷
一、道德判斷的倫理學研究
二、道德判斷的教育學研究
第一章 道德的自然判斷與教育
第一節(jié) 道德自然:道德的終極存在
一、“道德自然”的“自然”概念
二、自然何以成為道德自然
三、自然如何成為道德自然
第二節(jié) “知天命”“為君子”:孔子的道德自然判斷與教育
一、西周的道德自然判斷與教育
二、孔子“知天命”的道德自然判斷
三、孔子道德自然的教育特點
第三節(jié) “三綱可求于天”:董仲舒的道德自然判斷與教育
一、“天”:道德自然的存在判斷
二、“天道”:道德自然的途徑判斷
三、董仲舒道德自然的教育特點
第四節(jié) “窮天理,明人倫”:朱熹的道德自然判斷與教育
一、從“天”到“理”的自然轉換
二、“天理”的自然存在判斷
三、“人倫”的自然可能判斷
四、格物窮理與道德理性的養(yǎng)成
第五節(jié) “宗天演”“闡人倫”:嚴復的道德自然判斷與教育
一、“人倫”之“天理”判斷的坍塌
二、“宗天演闡人倫”的道德自然判斷
三、歸納求知法與道德理性的形成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道德的原則判斷與教育
第一節(jié) 道德:配享美好生活的原則要求
一、個體與群體的美好生活
二、道德:配享美好生活的原則要求
第二節(jié) “仁”德“君子”:孔子的道德原則判斷與教育
一、“安”:孔子“求仁”的緣由判斷
二、“仁”:“君子”的道德原則判斷
三、君子德性與道德理性的教育
第三節(jié) “循三綱”“可謂善”:董仲舒的道德原則判斷與教育
一、歷史對接:用“綱”(系統(tǒng))解讀道德
二、問題梳解:“綱”表述道德的系統(tǒng)特征
三、“三綱”教化:性情緊張與仁義理性
第四節(jié) “性即天理”:朱熹的道德原則判斷與教育
一、“天理”:原則判斷的抽象與實現(xiàn)
二、“天理”:原則判斷的人倫與人性
三、“理”性養(yǎng)成與醇儒人格
第五節(jié) “必以約為之基”:嚴復的道德原則判斷與教育
一、災國難民與“特操”德性
二、“特操”德性與“契約”原則判斷
三、“新民德”的德性解釋與道德教育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道德的實踐判斷與教育
第一節(jié) 群際生活:道德實踐判斷的基點
一、道德實踐的復雜性
二、道德實踐的群際特征
三、道德實踐判斷的群際選擇
第二節(jié) “君子義以為質”:孔子的道德實踐判斷與教育
一、“義”:道德的實踐判斷
二、“義”:以“利”為內(nèi)容的實踐判斷
三、“義”的道德理性與教育
第三節(jié) “有經(jīng)有權”:董仲舒的道德實踐判斷與教育
一、從“權”:生命共同體的道德訴求
二、“三綱”之“道”:從“權”判斷的道德依據(jù)
三、從“權”的道德理性與教育
第四節(jié) “天理之所宜”:朱熹的道德實踐判斷與教育
一、情是性之用:“義”判斷的心理機制
二、理欲還是公私:“義”的實踐判斷對象
三、“理”性發(fā)展與道德教育
第五節(jié) “善惡之辨”:嚴復的道德實踐判斷與教育
一、國群內(nèi)契約倫理的辨明
二、國群間契約倫理的辨明
三、有機共同體與契約倫理的辨明
四、國民自治與公共理性的習得
本章小結
結論
一、道德理性要求道德正位的道德教育
二、道德判斷堅持道德相對的道德教育
三、道德教育應成為公共理性的教育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