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世界哲學中國哲學史(上下冊)

中國哲學史(上下冊)

中國哲學史(上下冊)

定 價:¥72.00

作 者: 馮友蘭 著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世界哲學

ISBN: 9787561783542 出版時間: 2011-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全2冊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上下)》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陳寅恪評此書,贊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吨袊軐W史(上下)》基本架構(gòu)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如名家應(yīng)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qū);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在學術(shù)界享有盛譽。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哲學史(上下冊)》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學時代
第一章 緒論
一、哲學之內(nèi)容
二、哲學之方法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六、哲學之統(tǒng)一
七、哲學與哲學家
八、歷史與哲學史
九、歷史與寫的歷史
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
十一、歷史是進步的
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一、子學時代之開始
二、子學時代哲學發(fā)達之原因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jié)
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jié)
五、古代著述體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一、鬼神
二、術(shù)數(shù)
三、天
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
五、人之發(fā)現(xiàn)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對于傳統(tǒng)的制度及信仰之態(tài)度
三、正名主義
四、孔子以述為作
五、直、仁、忠、恕
六、義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關(guān)于墨子之考證
二、《經(jīng)》、《經(jīng)說》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時代
三、墨者為一有組織之團體
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
五、何為人民之大利
六、兼愛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論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一、孟子之抱負及其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對于周制之態(tài)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經(jīng)濟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氣
第七章 戰(zhàn)國時之“百家之學”
一、楊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陳仲子
三、許行、陳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論者
五、尹文、宋輕
六、彭蒙、田駢、慎到
七、騶衍及其他陰陽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
一、老聃與李耳
二、老學與莊學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對于事物之觀察
六、處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會哲學
八、《老子》對于欲及知之態(tài)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會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一、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向
二、《天下篇》所述惠施學說十事
四、惠施與莊子之不同
五、公孫龍之“白馬論”
六、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
七、公孫龍之“堅白論”
八、公孫龍之“指物論”
九、公孫龍之“通變論”
十、“合同異”與“離堅白”
十一、《天下篇》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
十二、感覺與理智
第十章 莊子及道家中之莊學
一、莊子與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變之哲學
四、何為幸福
五、自由與平等
六、死與不死
七、純粹經(jīng)驗之世界
八、絕對的逍遙
九、莊學與楊朱之比較
第十一章 《墨經(jīng)》及后期墨家
一、戰(zhàn)國時墨家之情形
二、《墨經(jīng)》中之功利主義
三、論知識
四、論“辯”
五、《墨經(jīng)》中“同異之辯”
六、《墨經(jīng)》中“堅白之辯”
七、《墨經(jīng)》對于其他辯者之辯論
八、《墨經(jīng)》對于兼愛之說之辯護
九、對于當時其余諸家之辯論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
一、荀子之為學
二、荀子對于孔子、孟子之意見
三、荀子對于周制之意見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學
六、社會國家之起源
七、禮論、樂論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之趨勢
二、法家之歷史觀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與韓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實
七、嚴賞罰
八、性惡
九、無為
十、法家與當時貴族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家
一、關(guān)于禮之普通理論
二、關(guān)于樂之普通理論
三、關(guān)于喪禮之理論
四、關(guān)于祭禮之理論
五、關(guān)于婚禮之理論
六、關(guān)于孝之理論
七、《大學》
八、《中庸》
九、《禮運》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傳》之作者
二、八卦及陰陽
三、宇宙間諸事物之發(fā)展變化
四、宇宙間事物變化之循環(huán)
五、易象與人事
六、《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藝論及儒家之獨尊
一、儒家之六藝論
二、儒家所以能獨尊之原因

第二篇 經(jīng)學時代
第一章 泛論經(jīng)常時代
第二章 董仲舒與今文經(jīng)學
一、陰陽家與今文經(jīng)學家
二、陰陽家思想中之宇宙間架
三、董仲舒在西漢儒者中之地位
四、元、天、陰陽、五行
五、四時
六、人副天數(shù)
七、性情
八、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
九、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
十、災(zāi)異
十一、歷史哲學
十二、《春秋》大義
第三章 兩漢之際緯之象婁之學
一、緯與讖
二、所謂象數(shù)之學
三、陰陽之數(shù)
四、八卦方位
五、卦氣
六、孟喜、京房
七、音律配卦
八、其他緯書
九、陰陽家與科學
第四章 古文經(jīng)學與揚雄、王充
一、“古學”與劉歆
二、揚雄
(一)《太玄》
(二)《法言》
三、王充
(一)自然主義
(二)對于當時一般人見解之批評
(三)王充對于歷史之見解
(四)方法論
(五)性說
(六)對于命運之見解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學(上)
一、玄學家與孔子
二、何晏、王弼及玄學家之經(jīng)學
三、阮籍、嵇康、劉伶
四、《列子》中之惟物論及機械論
五、《楊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觀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學(下)
一、向秀與郭象
二、“獨化”
三、宇宙間事物之關(guān)系
四、天然及人事之變化
五、“無為”
六、圣智
七、“逍遙”
八、“齊物”
九、“至人”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于佛學之爭論
一、中國佛學與中國人之思想傾向
二、佛家與道家
三、“六家七宗”
四、僧肇所講世界之起源
五、僧肇之不真空義
六、僧肇之物不遷義
七、僧肇所說之圣人
八、僧肇之般若無知義
九、道生之頓悟成佛義
十、當時對于神滅神不滅之辯論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學(上)
一、吉藏之二諦義
二、玄奘之《成唯識論》
(一)唯識教雙離空有
(二)識之四分
(三)第一能變即阿賴耶識
(四)第二能變末那識及第三能變前六識
(五)一切唯識
(六)三性、三無性、真如
(七)轉(zhuǎn)識成智
三、法藏之《金師子論》
(一)“明緣起”
(二)“辨色空”
(三)“約三性”
(四)“顯無相”
(五)“說無生”
(六)“論五教”
(七)“勒十玄”
(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
(十)“入涅檠”
(十一)主觀的唯心論與客觀的唯心論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學(下)
一、天臺宗之《大乘止觀法門》
(一)真如、如來藏
(二)三性
(三)共相識與不共相識
(四)萬法互攝
(五)止觀
(六)諸佛染性
(七)覺與不覺
(八)天臺宗與唯識宗及華嚴宗之比較
(九)湛然“無情有性”之說
二、慧能、神會、宗密
(一)慧能、神會與禪宗
(二)無念
(三)對于無念之另外解釋
(四)宗密所述禪宗七家
(五)宗密和會“宗”“教”
(六)宗密所述之五教
第十章 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
一、韓愈
二、李翱
三、道學與佛學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五、道教中之科學精神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書
一、周濂溪
(一)《太極圖說》
(二)《太極圖說》與《通書》
二、邵康節(jié)
(一)太極與八卦
(二)先天圖及其他圖
(三)特殊的事物之發(fā)生
(四)人與圣人
(五)世界年表
(六)政治哲學
第十二章 張橫渠及二程
一、張橫渠
(一)氣
(二)宇宙問事物所遵循之規(guī)律
(三)宇宙間之幾種普遍的現(xiàn)象
(四)橫渠所說之天文地理
(五)性說
(六)天人合一
(七)對于“二氏”之批評
二、程明道與程伊川
(一)天理
(二)對于佛氏之批評
(三)形上、形下
(四)氣
(五)性
(六)陰陽、善惡之消長
(七)明道所說之修養(yǎng)方法
(八)伊川所說之修養(yǎng)方法
第十三章 朱子
一、理、太極
二、氣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四、人物之性
五、道德及修養(yǎng)之方
六、政治哲學
七、對于佛家之評論
第十四章 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
一、陸象山
二、楊慈湖
三、朱陸異同
四、朱子以后之理學
五、陳白沙與湛甘泉
六、王陽明
(一)《大學問》
(二)知行合一
(三)朱王異同
(四)對于“二氏”之批評
(五)愛之差等
(六)惡之起源
(七)動靜合一
(八)陽明心學所引起之反動
七、王龍溪及王心齋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學之繼續(xù)
一、漢學與宋學
二、顏李及一部分道學家
(一)理、氣
(二)性、形
三、戴東原
{一)道、理
(二)性、才
(三)求理之方法
(四)惡之起源
(五)東原與茍子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經(jīng)學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運動
二、康有為
(一)孔子立教改制
(二)《大同書》
三、譚嗣同
(一)仁與“以太”
(二)有無與生滅
(三)大同之治
(四)論教主
四、廖平
(一)經(jīng)學一變
(二)經(jīng)學二變
(三)經(jīng)學三變
(四)經(jīng)學四變
(五)經(jīng)學五變
五、經(jīng)學時代之結(jié)束
附錄
原儒墨
原儒墨補
原名法陰陽道德
原雜家(與張可為君合作)
孟子浩然之氣章解
審查報告一(陳寅?。?br /> 審查報告二(金岳霖)
審查報告三(陳寅?。?br /> 校勘后記(蔡仲德)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