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間信仰:遠古—隋唐五代》卷分別由山東大學教授馬新、天津師大教授賈艷紅、山東大學副教授李浩撰寫。該卷作者注重對古代民間信仰的整體性和貫通性研究,從基本問題做起,篳路藍縷,“且耕且耘,走出一條自己的研究道路”。在民間信仰起源的問題上,作者認為: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民間社會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民間信仰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精神世界,其主體就是發(fā)?于民間社會或主要傳承于民問社會的各種信仰與崇拜。民間信仰來源于原始信仰與崇拜,以及文明社會演進過程中首先發(fā)生并流傳于民間社會的信仰與崇拜。作者吸納了遠古社會的最新研究成果,論述了在文明社會誕生過程中,城鄉(xiāng)分野出現,上層社會與民間社會分別形成,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國家,而民間信仰是伴隨著民間社會的形成而形成的。該書還深入考察了中國古代民間信仰從遠古至隋唐五代長達數千年的發(fā)展演變歷程,探尋在不同歷史時期民間信仰發(fā)展的軌跡與特征,力圖予民間信仰以整體性和貫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