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亞細男,先生,日文名字寫作“福田丁夕才”,日文發(fā)音為“FuKuTA-AJ10”,因此曾被音譯為“福田阿鳩”。尊重本人意向,在翻譯本書時沿用了本人認可的譯名“福田亞細男”。福田教授希望今后自己的名字寫成中文時,只使用“福田亞細男”這一譯名。福田亞細男先生1941年2月生于日本三重縣。1963年畢業(yè)于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史學方法論專業(yè),1971年同大學文學部史學專業(yè)碩士畢業(yè)。歷任武藏大學教授、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民俗研究部教授、新渴大學教授等,現(xiàn)為神奈川大學歷史民俗資料學研究科教授。福田教授幾十年來主要從事村落民俗、民俗學史以及民俗學研究方法研究。先后發(fā)表數百篇論文,編著書幾十冊,與他人合著書或編輯辭典數十冊(套)。主要著述有:《日本村落的民俗結構》、《村落社會新的可能性》、《時間民俗學·空間民俗學》、《日本民俗學方法序說》、《柳田國男的民俗學》等,與他人合著的有《現(xiàn)代日本民俗學Ⅰ——意義與課題》、《現(xiàn)代日本民俗學Ⅱ——概念與方法》、《民俗學概論》、《民俗調查手冊》、《民俗研究手冊》、《日本民俗大辭典》、《民俗學簡明辭典》等。福田先生從學術史角度審視日本民俗學的發(fā)展歷程,對日本民俗學創(chuàng)始人、“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提出的周圈論、重出立證法等民俗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入周密的考察與分析之后,在《日本民俗學方法序說》、《柳田國男的民俗學》。於芳,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課程畢業(yè)。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日文系講師。負責本書序篇的翻譯工作。王京,武漢外國語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畢業(yè)后赴日留學,2007年獲日本神奈川大學歷史民俗資料學博士學位。曾任神奈川大學21世紀COE項目博士后研究員,琦玉大學項目研究員?,F(xiàn)任北京大學日語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日民俗學、日本文化等。著有《1930、40年代的日本民俗學與中國》(日文,2008年)、《東亞生活圖典——中國江南篇》(日文、合著,2008年)及學術論文、札記、翻譯等十余篇。負責本書第一篇的翻譯工作。彭偉文,1998年進入中山大學中文系,攻讀民間文藝學專業(yè)碩士課程。2001年獲得碩士學位后留學日本,現(xiàn)在神奈川大學歷史民俗資料學研究科攻讀民俗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藝術。負責本書第二篇的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