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卡爾·布魯納
第1講 相關問題綜述
1.1 《通論》之前
1.2 古典政策討論
1.3 凱恩斯主義時代
1.4 批判和反革命
1.5 大跨越
1.6 結論
第2講 貨幣機制:資產市場
2.1 對貨幣的兩種看法
2.2 貨幣和不確定性
2.3 IS-LM模型和其他
2.4 貨幣-信貸模型的其他影響
第3講 財政政策、價格和工資、失業(yè)及相關問題
3.1 財政政策
3.2 價格和工資
3.3 失業(yè)
3.4 刺激模式
3.5 名義產出
第4講 貨幣政策:問題和可能性
4.1 三個不同視角
4.2 規(guī)則和相機抉擇:一些來自預測的證明
4.3 規(guī)則和相機抉擇:其他制度的一些證明
4.4 降低不確定性的規(guī)則
4.5 結論
討論
愛德華·J.博姆霍夫(Edual-d J.Bomhoff)
馬里奧·阿瑟利(Mario Arcelli)
拉內爾·S.馬薩拉(Rainer S.Masera)
馬里奧·蒙蒂(Mario Monti)
里卡多·羅維利(Riccardo Rovelli)
吉安路易吉·蒙哥喏利(Gianluigi Mengarelli)
評論
卡爾·布魯納艾倫·H.梅爾茨
傳記和參考文獻
卡爾·布魯納
1.職業(yè)傳記
2.參考文獻
艾倫·H.梅爾茨
1.職業(yè)傳記
2.參考文獻
人名對照表
圖
圖3.1 總需求(ad)和總供給(as)
圖3.2 政府支出變化的情況下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相互作用
圖3.3 結合預算方程的分析
圖3.4 實際債務比率變動的差分方程
圖3.5 通貨膨脹的過程
圖3.6 分析歐洲勞動力市場的關鍵特征
表
表1.1 第1講中有關兩個主要問題的三種主要觀點
表2.1 資產市場
表2.2 資產市場的一些反應
表2.3 產出市場反應
表3.1 產出市場反應
表3.2 穩(wěn)定過程下的基礎赤字比率和均衡實際債務比率
表3.3 永久性赤字和長期通貨膨脹
表4.1 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擴張和收縮的月數(shù)
表4.2 季度均方根預測誤差,美國
表4.3 年度均方根預測誤差,美國
表4.4 年預測誤差,歐洲和H本,RMSE實際產出增長率
表4.5 均值絕對誤差,預測之后一年實際產出增長率,1973~1985正
表4.6 日本和美國預測的均方根誤差
表4.7 1952~1985年均方根誤差
表4.8 日本和美國產出的絕對均值誤差
表4.9 三個政策規(guī)則的季度RMSE,1954~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