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新聞大廈酒店雍和軒餐廳將迎來自己三周歲的生日,而“雍和軒”一直倡導的“京味養(yǎng)生菜”理念也正在被顧客和業(yè)內所接受。做了一輩子的廚師,能為民眾的健康和中國餐飲業(yè)的變革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實感欣慰。經常有朋友向我抱怨,現在電視上、報紙上都在講養(yǎng)生話題,而與餐飲有關的話題更是多如牛毛,到底該信誰的?到底吃什么、怎么吃才能“吃出健康來”?其實,我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愛吃的不能多吃,不愛吃的不能少吃?!蔽医洺:屯屡笥褌冋f,傳統的東西必須堅持,幾千年來老祖宗傳下來能吃的、適合人吃的東西其實就那么多。我并不贊同食客吃的獵奇、廚師制作過分獵奇,圖新鮮,去吃那些祖宗不讓吃的東西?,F在很多人都在研究《黃帝內經》,里邊有句話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飲食有節(jié)”,這句話的意思通俗易懂:飲食要識度、守度、適度,要做到“饑中飽,飽中饑”。現在很多的人得了“富貴病”,就是因為“飲食無節(jié)”導致的。從社會發(fā)展的階段來看,目前飲食養(yǎng)生的發(fā)展趨勢就是“健康、綠色,少油、少鹽”,而這也是雍和軒主理“京味養(yǎng)生萊”三年來所一貫堅持的。我們一直在嘗試把養(yǎng)生菜做的和私房菜一樣講究。雍和軒的廚師們都知道,“私房菜就像是奶奶做的那些菜,細致、人性化、干凈,是小灶做出來的”。還有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是,在一些消費者“獵奇”心理和餐廳營業(yè)者追逐商業(yè)利益的雙重作用下,越來越多的添加劑應運而生。這也對中國養(yǎng)生飲食的發(fā)展造成潛在的傷害。還是借用《黃帝內經》的話:“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說不等發(fā)病再治療,而是治療在發(fā)病之前。每天進入人類機體的飲食就成為最好的“治未病”的“良藥”,所以,要想健康飲食,我們還是要反思自己的飲食方式,用冷靜和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一些對身體無益的飲食誘惑,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黃帝內經》所倡導的“標本相得,邪氣除之”的養(yǎng)生目標。本書所提供的“京味養(yǎng)生菜”目錄,也都是雍和軒在三年的實踐中根據上述理論逐漸研制而成的,深受顧客們喜歡。在三周歲到來之際編輯成冊,也是雍和軒對消費者和社會的一種回報。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真心地祝每一位讀者身體健康,全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