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已成為發(fā)達國家和某些發(fā)展中國家人群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因此腫瘤的預防和治療是目前主要的醫(yī)學問題之一。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決定于許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患者就診時腫瘤的分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后好。在眾多的臨床病理指標中,腫瘤的分級是評判患者預后,估計腫瘤進程和制訂治療方案的重要參考。最早提出病理形態(tài)學改變與腫瘤臨床生物學行為相關的應追溯到一個世紀以前現代病理學之父Rudolf Virchow的著述,但真正明確提出腫瘤組織形態(tài)學改變可以預測腫瘤生物學行為的應該是德國病理學家von Hanseman?,F在采用的腫瘤病理學分級應該起始于20世紀20年代Broders提出的鱗狀細胞癌四級分級法,此后不同腫瘤的分級方法陸續(xù)問世。腫瘤的分級(grading)是根據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的高低來確定的。對惡性腫瘤進行分級是為了描述其惡性程度及其侵襲性。病理學上,通常根據惡性腫瘤的分化程度(與正常起源組織的相似程度)、異型性(主要為核的大小和多形性)以及核分裂(數目和病理性核分裂)來確定惡性腫瘤的級別(grade)。但是并非所有惡性腫瘤都是以上述三方面綜合考慮的,如前列腺癌完全以結構改變的特征來分級,而腎細胞癌則完全是以腫瘤細胞核的變化來分級的。腫瘤常常是異質性的,分級依據的是最差的分化區(qū)域,因為這些區(qū)域含有最具侵襲性的腫瘤細胞克隆。為了獲得正確的分級,要對腫瘤進行全面的檢查,特別是多取材全面觀察。目前所有的分級僅適用于未經治療的原發(fā)腫瘤標本。近年來隨著腫瘤標記物的鑒定以及分子病理學的發(fā)展,有不少分子指標的檢測來補充和完善腫瘤的分級,如MIB.1(Ki67)作為乳腺癌、膠質瘤和惡性淋巴瘤等分級的輔助指標。ER、Bcl-2和Her-2/neu作為乳腺癌分級的輔助指標。雖然迄今還沒有單一或幾個分子標記被公認為某個腫瘤的分級指標,但這方面的價值是值得期待的。理想的腫瘤分級應該是簡單、可靠和可重復的,但是腫瘤本身的異質性以及病理醫(yī)生理解的差異,目前腫瘤的分級還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有的腫瘤有很多分級方法,如乳腺癌曾有十多個,前列腺癌曾多達四十多個分級方法,這給腫瘤分級的應用和推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我國,腫瘤的組織學分級還不是絕大多數醫(yī)院病理科醫(yī)生診斷時的常規(guī)性工作。為了能推進這方面的工作,編者綜合近年進展,特別是參照WHO腫瘤分類編寫了這本著作,并以圖譜形式呈現,有助于日常病理診斷時參考應用。編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也是引起中國病理醫(yī)生對腫瘤分級的重視。相信隨著病理??苹陌l(fā)展,這一天一定會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