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稱《圓覺經》,經名中的“圓覺”,是“圓滿覺性”的意思,此經是講述如來境界,闡揚萬法實相是本來圓滿覺性的經典。大乘佛法說,覺悟有圓滿與不圓滿的差別,佛的覺悟是最圓滿的?!秷A覺經》所闡明的重要教法是:一切法都是圓覺妙心的顯現,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而覺性也周遍法界。覺性不只是一般的見聞覺知,甚至沒有思想的物質——能量的聚合,都是覺性的顯現,都是圓覺妙心的流露。所以,眾生與佛都在大覺中。然而,眾生迷惑于根塵識的識境,不知自己與佛同具覺性的平等法性。大小乘皆同意證悟涅槃時,是根本智覺悟涅槃寂靜無生,證無生之智當然不是生滅法,因此,此智非證時新生,乃至迷時(本不曾迷)亦不曾失去。迷時的心雖不知有此智,卻未曾離開過此智。此能證悟無生的根本智,在大乘經典稱為“大圓鏡智”,本經說是遍滿法界的“本具圓覺妙心”。近代人把大乘佛法分為唯識、中觀、如來藏三大體系,本經被歸為如來藏體系的經典。如來藏的教法認為,根本智非后得——本有圓覺妙心,此心此智非因非緣——真如不動。然而,此智非無又非新生,于世俗應稱為有。或許如來藏經典較晚傳出,于是,近代以來有的佛教研究者認為《圓覺經》是后期大乘論師杜撰,“非佛說”。然而,中國佛教歷代禪宗及天臺宗祖師,最推崇如來藏教法;藏傳佛教教派中的寧瑪、薩迦、噶舉、覺囊等派的高僧大德的論著,都一致推崇如來藏教法的見解,認為是最了義教。對于修行人與有些佛教研究者對于如來藏和本經的不同看法,我個人認為,佛法應以修證者的體驗心得為依據。有些佛教研究者研究經論不是以修行為目的,其研究的結論,不適合作為修行者抉擇佛法的依據。在解說如何轉迷成悟方面,無著成立唯識宗,依佛在唯識經典所開示的阿賴耶識,來建立宇宙人生的因果,認為阿賴耶識是眾生均有的,阿賴耶識顯現的共業(yè)境界是各自互相無交涉但同步的境界,在說明解脫及成佛的道果次第時,則建立轉識成智。龍樹成立中觀宗,則依佛在般若經典所開示的般若性空,建立二諦解說,認為世俗諦緣起性空,勝義諦離言畢竟空,多破邪見,少說修道次第。如來藏教法正如經文所說:“是經唯顯如來境界”,直顯佛智及其所證離言智境,不需宣講唯識的轉識成智,也沒有中觀的破邪顯正,只需離妄則真顯。此不可思議的佛境界只有利根菩薩才能證知,佛境界絕非思想體系,諸佛智境非人類所能思議,但不容置疑。因此,在閱讀本經時,應當如敬佛一般,敬重本具光明、遍滿法界的自心。若你確信萬法本是圓覺妙心所顯,當你閱讀這本講記時,別忘了當下這一刻,你正在自導自演自看此圓覺妙心,乃至本經也是心的顯現,也是業(yè)力因果精彩演出“我在讀經”。你今生來此,本是莊嚴微妙的人生戲,亦稱為不可思議的業(yè)力,本是圓覺妙心的顯現,戲名叫人生,導演叫妙心,主角叫凡夫。當你一頁頁翻閱時,別忘了,不是經的內容不可思議,而是在一個更深層次上,是你演得那么不可思議,精彩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