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宗教理論與研究中國道家之精神

中國道家之精神

中國道家之精神

定 價:¥31.00

作 者: 詹石窗,謝清果 著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名?!っ麕煛っn”通識系列
標 簽: 中國古代哲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9068566 出版時間: 2009-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08 字數:  

內容簡介

  《中國道家之精神》是帶有專著性質的國學教材,讀者對象為大專或本科生,系高職高專以上院校人文素質或通識教育的教材,也可作為社會人士、干部與經理人才的講座教材與讀物。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發(fā)展、流變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貴德、自然無為、虛靜守柔、大公無私、不爭謙下、法天貴真等品格,不僅影響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賢臣良將安民保國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滲透于中國社會,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一種潛在的價值取向。然而,迄今為止,社會上對道家的精神價值卻一直沒有給予公正的評價。為此,《中國道家之精神》作者充分運用近年來新出土的道家文獻,并汲取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既從總體上把握道家文化的精神氣質,探究道家文化的歷史淵源、形成發(fā)展、精神原則,也進一步從哲學思想、生死關懷、人格修養(yǎng)、養(yǎng)生法門、藝術審美、治國方略、軍事智慧、科技思想、生態(tài)思想以及道家獨特的歷史觀、語言觀等方面深入細致地考量道家之精神,以期展現道家發(fā)生發(fā)展的清晰脈絡和生動豐富的思想內容,重構道家思想的歷史圖景,為世人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了解和理解道家文化提供切實有力的幫助。

作者簡介

  詹石窗,哲學博士。先后任福建師范大學易學研究所教授,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圍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chuàng)新基地學術帶頭人,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老子研究院院長、老子道學研究會副會長。著有《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系研究》、《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道教文學史》、《道教文化十五講》等20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近200篇。主編的《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獲“中國圖書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專著《道教科技與文化養(yǎng)生》獲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謝清果,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中國鹿邑老子學會理事,福建省老子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廈門市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福建省易學研究會理事,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道學研究》編委。已出版專著《紫氣東來——太上道祖圣傳》、《先秦兩漢道家科技思想研究》、《老子大道思想指要》,合著有《道教與中國養(yǎng)生智慧》、《中國宗教通論》、《科學思想的升華》、《朱子理學與武夷山文化》等,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

圖書目錄

第一講 緒論
一、道家意涵新說
二、道家的歷史概略
三、道家精神的當代詮釋
第二講 道家的思想淵源
一、“混沌”、“食母”的神話溯源
二、隱士風范與史官智慧
三、“天人合一”的巫術傳
第三講 道家的形成發(fā)展
一、道家學派的產生與初期傳承
二、道家學派在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理論成果
三、道家思想自宋元到近現代的發(fā)揚和研究
第四講 道家的精神原則
一、道德之原
二、自然無為與貴柔主靜
三、和諧為道常
第五講 道家的義理思辨
一、有無之論
二、大小之辨
三、批判與求真
第六講 道家的生死關懷
一、生死乃“天?!?br /> 二、“輕物重生”的生命意識
三、終極關懷與合道境界
第七講 f道家的人格理想
一、“與道合同”的真人
二、“唯道是從”的圣人
三、“默探道德”的大人及其他
第八講 道家的養(yǎng)生智慧
一、形神之養(yǎng)
二、取舍合乎天的養(yǎng)心法門
三、與道相保的養(yǎng)性觀念及其實踐
第九講 道家的審美指歸
一、和與適:道家的審美境界
二、淡且樸:道家的審美價值取向
三、忘而純:道家的審美方法
第十講 道家的治國方略
一、道家的理想社會
二、無為而治:道治天下的施政原則
三、德法并舉:道治天下的行政方法
第十一講 道家的軍事思想
一、“勿以取強”的軍事防御思想
二、“兵有符”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
三、“克敵制勝”的計謀與戰(zhàn)術思想
第十二講 道家的科學探索
一、“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的科學態(tài)度
二、“以道觀之”與“滌除玄覽”的科學方法
三、“道進乎技”的科學人文主義情懷
第十三講 道家的生態(tài)意識
一、尊重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
二、“天與人不相勝”的生態(tài)保護思想
三、“三才相盜”的生態(tài)利用思想
第十四講 道家的歷史省思
一、以道為本的歷史批判原則
二、“執(zhí)古御今”的歷史價值取向
三、“反者道之動”的歷史辯證法
第十五講 道家的語言傳播
一、正言、貴言、信言:語言傳播主體的求真意向
二、寓言、重言、卮言:語言傳播方法的求善準則
三、不言、無言、忘言:語言傳播效果的求美境界
結束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