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信息與知識傳播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

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

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

定 價:¥42.00

作 者: 杜駿飛,周海燕,袁光鋒 等著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出版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8067119 出版時間: 2009-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7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傳播學是20世紀出現(xiàn)的一門新興的社會科學,學科交叉性使它與新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也包括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傳播學研究,注定要與人類社會實踐緊密相連。自然科學研究大多通過實驗測量來取得一手數(shù)據(jù)資料,而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科學”二字,卻并非等同于于自然科學。從方法來說,包括可控制的精確實驗、大樣本調查等典型的實證研究,一方面仍與自然科學的“科學”有所距離,另一方面,其本身亦有諸多這樣那樣的限制及不足。加之,基于現(xiàn)實事件的本土化意義上的中國傳播學研究,也斷然不是純理論研究及引進研究所能替代的。于是,翔實地搜集既有事實,完整而深入地探析材料與主題,以個案研究來探討事物與事件的機理,就成為我們做具有創(chuàng)新性、探索性、有效性的研究的重要選擇。

作者簡介

暫缺《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導論
 導論一 通往公開之路——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
 導論二 汶川地震的新聞學啟示錄
 導論三 新聞權力的起與止——汶川地震災難報道的幾個倫理學思考
第一單元 傳者分析
 研究一 從汶川地震看政府、媒介和受眾:互動和平衡
 研究二 新聞從業(yè)者:專業(yè)主義考量
 研究三 記者:倫理學反思
 研究四 網絡公民新聞的實踐及反思
第二單元 內容分析
 研究一 “政府形象”的新聞建構
 研究二 企業(yè)形象的傳播學分析
 研究三 非政府組織形象的媒體呈現(xiàn)
 研究四 公眾人物形象的多個案觀察
 研究五 汶川地震中的公民形象——對中國內地主流報紙的內容分析
第三單元 媒介分析
 研究一 極限條件下的媒介競爭法則
 研究二 深度與理性:報紙的獨特表現(xiàn)
 研究三 聲音的力量:汶川地震中的廣播議程分析
 研究四 記錄汶川:電視媒體的核心地位
 研究五 新興的主流:解讀地震中的網絡媒體
 研究六 被釋放的傳播力:手機媒體的影響力
第四單元 受眾與效果分析
 研究一 網絡良民與網絡暴民:網絡參與者的群體呈現(xiàn)
 研究二 媒介素養(yǎng)的多維審視
 研究三 汶川地震中的社會行動力 研究
第五單元 傳播環(huán)境與傳播控制分析
 研究一 汶川地震中的信息公開及其動力機制
 研究二 汶川地震中謠言的傳播與控制
 研究三 國際報道中中國形象的“全景掃描”
第六單元 專題 研究
 專題一 傳播秩序的反思
 專題二 公民社會的闡釋
 專題三 政治粉絲與公民文化:汶川地震中政治粉絲現(xiàn)象 研究
 專題四 媒體中的知識分子話語——以《南方周末》和《FT中文網》為例
余論 關于汶川地震與中國社會進步的若干思考
附錄 汶川地震大事記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