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劉郎今又來。司馬非馬第三部歷史小說《農歷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又問世了。這次,他將披露什么歷史真相?又將給讀者一個什么傳奇故事?談到玄武門之變,自然會想到李世民,談到李世民,自然也會想到“貞觀之治”;而正因為有了“貞觀之治”,李世民就成為了一個明君,因為一個明君不能有任何過失,于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之中也就成為了一個無辜者和受害者,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史學觀,也是一般中國人的世俗觀。這種傳統的史學觀,簡單概括來說就是:明君做的事一定都是好事,暴君做的事一定都是壞事,這就是“好人壞人”論。明君因為做的所有事都是好事,于是一生就積攢了如此多的好事,你會覺得一個人一輩子都做好事其實并不難;而暴君做的所有事都是壞事,于是一生就集中做了所有的壞事,你會覺得一個人一輩子做件好事其實也挺難。問題是:一件壞事偏偏是明君所為,這就讓史學家傷透腦筋不好解釋了,心中不禁暗暗抱怨古人做事太不嚴謹。玄武門之變,就事論事本身并不復雜,就是中國歷代王朝中常見的爭奪皇位的政變,只不過這場政變的發(fā)動者——李世民,做事過于殘忍,手段不夠光明正大,為了爭奪哥哥的太子地位,殺死親兄弟,逼迫父皇退位,事后還殺害了哥哥和弟弟的全家并納弟媳為妃,這些所作所為都不符合中國的道德觀念和傳統的做人做事準則。如果以后李世民如商紂王、隋煬帝之流成為暴君,那史學家就容易多了,可以很輕松搞出什么十大罪狀,八大惡行,五毒四狠三不仁之類,上天人地,洋洋灑灑,最后可以得出結論:觀李世民其奪位之行可知其日后之所為。但李世民偏偏說不。李世民聰明過人,又極好名,皇位奪到手了,但擔心因玄武門之變落下的惡名,決定用政績挽回名聲,做一個敬業(yè)的皇帝,此外還和魏徵來個“樓臺會”,君臣默契配合,李世民從此有了“納諫如流”的好名聲,這就是“貞觀之治”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