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源頭
第一章 內地、香港時期(1937-1952)
桂林(1937-1944)
重慶(1944-1945)
南京-上海-武漢-廣州(1945-1949)
香港(1949-1952)
第二章 臺灣時期(1952-1963)
建國中學(1952-1956)
成功大學(1956-1957)
臺灣大學(1957-1961)
《現(xiàn)代文學》(1960-1973)
《現(xiàn)代文學》周年慶(1961年3月)
早期作品(1958-1962)
摯友生?。?960年7月)
母親去世(1962年12月)
赴美留學(1963年1月)
第三章 美國時期(上)(1963-1973)
愛荷華大學(1963-1965)
“海外中國人”系列小說(1964-1965)
任教加州大學(1965-1994)
《臺北人》(1965一1971)
父親去世(1966年12月)
六七十年代的文學批評(1967-1978)
安居樂業(yè)(1973年3月)
《現(xiàn)代文學》???973年9月)
第四章 美國時期(中)(1971-1984)
《孽子》(1971一1983)
《現(xiàn)代文學》復刊(1977-1984)
《夜曲》和《骨灰》(1979-1986)
舞臺劇《游園驚夢》(1982年、8月)
明姐去世(1982年10月)
多種藝術形式的“變體”(1979-2006)
“世界語”“交響樂”(1961-2006)
《現(xiàn)代文學》終刊(1984年1月)
第五章 美國時期(下)(1984-1994)
散文創(chuàng)作(1976-2002)
八十年代以后的文學批評(1979-2002)
文化反思(1976-2007)
大陸“新感覺”(1987-1988)
重刊《現(xiàn)代文學》(1991年12月)
王國祥去世(1992年8月)
提前退休(1994年9月)
第六章 太平洋兩岸時期(1994-)
世界華文文學經典(1999年)
關懷艾滋:文學書寫與社會參與(2000-2004)
“白先勇沖擊波”(2003年)
香港半生緣(1949-2007)
兩度獲獎(2003-2004)
昆曲之旅六十年(1946-2007)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制作歷程(2002-2004)
百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演出史(2004-2007)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意義和價值(2002-2007)
《紐約客》(1965-2003)
人生與藝術:一個是“情”,一個是“美”(1937-)
尾聲
附錄 文學創(chuàng)作:個人·家庭·歷史·傳統(tǒng)一訪白先勇
白先勇創(chuàng)作年表
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