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司徒雷登與美國(戰(zhàn)后-1949年)對華政策》為對象,研究了司徒雷登大使(John Leighton Stnatt,1876-1962)在對華政策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探究了司徒雷登在執(zhí)行對華政策時所遭遇的尷尬與失敗。司徒雷登是一位出生在中國的美國人,在華生活了50年,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的熏陶,視中國為第二故鄉(xiāng)?!就嚼椎窃圆坏?0年的時間,創(chuàng)建并發(fā)展了與北大、清華齊名的燕京大學,被譽為“燕京之父”,得到了中國各界尤其是知識界的高度尊敬。司徒雷登出任大使帶著明顯的個人理想主義色彩,其政治立場與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基本吻合,希望能協助馬歇爾調停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內戰(zhàn),使這對多年的宿敵能和平共處,組建自己心儀中的聯合政府。由于美國只支持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的對華政策在二戰(zhàn)后期已經確立,他既不能改變美國只支持國民政府的政策,也軟化不了在國民政府中占主導地位的極右翼要全面消滅共產黨的立場,更不能說服共產黨人放下自衛(wèi)的武器,因此,協助馬歇爾費盡心力的和平調停最終失敗。中國內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司徒雷登提出了對華政策的三點主張,得到了馬歇爾的認同。在大使任上司徒雷登以顧問的形式為國民政府提供指導,積極為其爭取巨額軍事和經濟援助,并促使國民黨實施改革,以更好地維持其統治地位。同時他不斷將中國的實際情況大量反饋給美國政府,并提出了許多富于理想的建議,希望幫助正確地評估中國的形勢,挽救危局。面對國民政府的潰敗,司徒雷登一度幻想以國民黨內開明人士取代蔣介石,也曾試圖利用自己在燕京大學的特殊身份與即將奪取全國勝利的共產黨建立聯系,甚至主張承認未來的共產黨新政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那富于理想化的努力均未獲得美國政府的支持。隨著國民政府敗退臺灣,美國勢力從中國大陸的撤出,司徒雷登也不得不離開生活了50年的中國,這標志著美國(戰(zhàn)后-1949年)對華政策遭遇了徹底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