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金屬學、金屬工藝底吹轉爐法:引進攪拌效果頂?shù)讖秃洗禑?/a>

底吹轉爐法:引進攪拌效果頂?shù)讖秃洗禑?/h1>

底吹轉爐法:引進攪拌效果頂?shù)讖秃洗禑? title=

定 價:¥30.00

作 者: (日)野崎努
出版社: 冶金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鋼鐵技術發(fā)展趨勢叢書
標 簽: 地質

ISBN: 9787502443900 出版時間: 2008-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大32開 頁數(shù): 257 pages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日本引入底吹轉爐的背景,闡述了底吹轉爐的冶金特性,并如實地記述了日本對底吹轉爐進行的技術革新以及新技術對傳統(tǒng)煉鋼工藝所產(chǎn)生的影響。 本書可作為冶金工程領域生產(chǎn)、科研、教學和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暫缺《底吹轉爐法:引進攪拌效果頂?shù)讖秃洗禑挕纷髡吆喗?/div>

圖書目錄

1 底吹轉爐法引進的背景
1.1 底吹轉爐技術的演變(從貝塞麥到托馬斯)
1.2 LD轉爐法的實用化
1.3 NKK前社長三好先生對LD轉爐引進過程的闡述
1.4 川崎制鐵使用氧氣的歷史和LD轉爐的引進
1.5 底吹轉爐的復興
1.6 底吹轉爐引進的原委
1.7 當時的煉鋼部長川名對引進前夜的闡述(第1章的總結)
參考文獻
2 雙重套管的發(fā)明與底吹轉爐的誕生
2.1 Savard和Lee發(fā)明的雙重套管噴嘴
2.2 底吹轉爐(OBM)的誕生
2.3 底吹轉爐的種類
2.3.1 底吹轉爐的大型化(Q-BOP的誕生)
2.3.2 LWS轉爐
2.3.3 CLU轉爐
2.4 底吹轉爐的設計和設備
2.5 爐底噴嘴的保護和傳熱(蘑菇頭的生成)
2.6 攪拌研究的回顧(第2章的總結)
參考文獻
3 用冷態(tài)模型對底吹轉爐法的評價
3.1 水模型的有用性
3.2 冷態(tài)模型的應用
3.3 冷態(tài)模型的底吹轉爐內渣、金屬的混合速度
3.3.1 水模型均勻混合時間的測定
3.3.2 熔池均勻混合時間的實驗結果
3.3.3 渣-金屬間的傳質測定
3.3.4 渣-金屬間的傳質實驗結果
3.4 冷態(tài)模型的應用總結
參考文獻
4 底吹轉爐的脫碳和攪拌效果的解析
4.1 脫碳反應的解析
4.2 底吹轉爐吹煉的自動控制
4.2.1 底吹轉爐吹煉控制系統(tǒng)的構成
4.2.2 動態(tài)控制模型的開發(fā)
4.2.3 吹煉控制系統(tǒng)的效果
4.2.4 吹煉命中率的提高
4.3 熔池攪拌效果的解析
4.3.1 熔池攪拌的魅力
4.3.2 底吹轉爐的攪拌力
4.3.3 LD轉爐混合時間的估計(之一)
4.4 均勻混合時間的測定
4.5 體現(xiàn)氧化精煉爐的工藝參數(shù)(ISCO)
參考文獻
5 底吹轉爐用耐火材料的開發(fā)
5.1 耐崩裂性的定量化
5.2 應用AE(Acoustic Emission)的耐火材料開發(fā)
5.3 MgO-C磚和砌爐法的開發(fā)
參考文獻
6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發(fā)展
6.1 底吹轉爐的波及效果
6.2 小型試驗轉爐的研究
6.3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設計與施工
6.4 弱攪拌型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開發(fā)(LD-KGC)
6.5 強攪拌型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開發(fā)(K-BOP)
6.6 設備參數(shù)
6.7 爐體剖面圖
6.8 粉體噴吹設備
6.8.1 噴吹罐的配置和配管長度
6.8.2 噴吹系統(tǒng)的壓力損失
6.8.3 氣體的種類和配管系統(tǒng)
6.8.4 改造工程
6.9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冶金特征
6.9.1 鋼中碳、氧的行為
6.9.2 鋼中氫的行為
6.9.3 鋼中氮的行為
參考文獻
7 體現(xiàn)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冶金特性的參數(shù)
7.1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ISCO的應用
7.2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均勻混合時間(之一)
7.3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攪拌能供給強度供給式的導出
7.4 LD轉爐的均勻混合時間(之二)
7.5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均勻混合時間(之二)
7.6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冶金指標B()C的引入
7.6.1 BOC導出的實驗
7.6.2 鋼液中的自由氧及其對渣中氧化鐵含量的影響
7.6.3 脫錳反應
7.6.4 支配(T.Fe)量的因素
7.7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的物料平衡
7.8 Q-BOP的優(yōu)先脫碳法
7.9 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內脫碳和脫氧反應的模型化
7.10 5 t試驗轉爐中的攪拌力和夕凹稀釋實驗
7.11 5 t和180 t LD-KGC爐的底吹CO
7.12 5t試驗轉爐的IOD法
7.13 轉爐內脫氧、脫碳的數(shù)學模型
7.13.1 用數(shù)學模型的計算結果
7.13.2 230 t Q-BOP爐中的反應模型解析
7.14 感應爐與5 t試驗爐中金屬與渣的氧位
7.15 LD-KGC用凹氣體攪拌的改造
7.16 精煉工藝攪拌的總結
參考文獻
8 底吹轉爐的脫磷及其在鐵水預處理中的應用
8.1 底吹轉爐中磷的行為
8.1.1 5 t轉爐CaO系熔劑脫磷
8.1.2 噴嘴數(shù)對脫磷的影響
8.2 底吹轉爐鐵水預處理法
8.3 底吹轉爐鐵水預處理法的開發(fā)和反應機理
8.4 解釋反應機理的實驗
8.4.1 230 t Q-BOP的實驗
8.4.2 5 t Q-BOP的實驗
8.4.3 小型熔化爐的實驗
8.5 鐵水預處理法的實驗結果
8.5.1 使用頂渣的脫磷
8.5.2 添加螢石促進頂渣脫磷
8.5.3 捕捉到的渣粒的組成
8.5.4 CaO粉上浮中脫磷的熱力學研究
8.5.5 CaO脫磷的反應過程(小型熔化爐脫磷試驗結果)
8.6 Q-BOP爐的鐵水脫磷綜合模型
8.7 預處理過鐵水的轉爐煉鋼法
8.7.1 預處理過鐵水的極低磷鋼的生產(chǎn)
8.7.2 錳鐵合金使用量的減少
8.8 鐵水包的鐵水處理試驗
8.8.1 試驗方法
8.8.2 處理中鐵水成分的變化
8.8.3 氧分壓pO3的測定
8.8.4 CaO系渣的CK真(Phosphate Capacity)的估算
8.8.5 pO2的影響和同時脫磷、脫硫處理
8.9 鐵水預處理法的總結
參考文獻
9 噴吹粉劑的鐵水脫磷反應模型
9.1 鐵水預處理中的脫磷行為
9.2 脫磷反應限制環(huán)節(jié)的推斷
9.2.1 鐵水處理中的脫磷行為
9.2.2 KM的估算
9.2.3 Ks的估算
9.2.4 限制環(huán)節(jié)的變化
9.3 脫磷速度式的導出
9.3.1 渣粒側傳質為限制環(huán)節(jié)時的情況
9.3.2 鐵液側傳質為限制環(huán)節(jié)時的情況
9.4 脫磷行為的總結
9.5 脫磷反應模型的總結
參考文獻
10 含鉻鋼冶煉、精煉的發(fā)展
10.1 鉻礦石的熔融還原
10.2 5 t試驗轉爐中的熔煉試驗
10.3 5 t轉爐中的熔融還原條件
10.4 5 t轉爐中爐底噴嘴(a)的試驗結果
10.5 5 t轉爐中同時底吹礦石和氧氣的試驗
10.6 5 t轉爐中用微炭粉噴槍帶吹礦石的試驗
10.7 鉻球團的熔融還原法的不銹鋼冶煉
10.8 熔融還原法的熱平衡與二次燃燒
10.9 鉻球團的供給速度與還原速度
10.10 用鉻礦石熔融還原的不銹鋼冶煉技術
10.11 不銹鋼冶煉工藝的演變
10.12 炭材對鉻礦石還原的影響
10.13 “SR-KCB”和“DC-KCB”操作的總結
10.14 不銹鋼的脫碳
10.14.1 弱攪拌型頂?shù)讖秃洗禑掁D爐中的脫碳行為
10.14.2 攪拌力的效果
10.14.3 pCO的效果
10.15 鉻鋼精煉的冶金特性比較——ISCO、BOC、CROI
10.16 強攪拌型爐(DC-KCB)的脫碳
10.16.1 促進脫碳的技術
參考文獻
11 不用電的廢鋼熔化法
11.1 廢鋼熔化法的技術動向
11.1.1 供給燃料的廢鋼預熱技術
11.1.2 使用爐內發(fā)生氣體的廢鋼預熱法
11.2 二次燃燒技術
11.2.1 二次燃燒的機理和吸熱效率
11.2.2 提高二次燃燒率的技術
11.3 添加燃料的廢鋼熔化技術
11.3.1 爐子頂部供給燃料的技術
11.3.2 爐子底部供給燃料的技術
11.4 轉爐型廢鋼熔化法的應用方法和課題
11.5 適應環(huán)境問題的鋼鐵技術
參考文獻
結束語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