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大學三年級開始畜牧生產實習的時候,我最喜歡去的一個農場是奶牛場,那里是蘇聯哈爾科夫畜牧學院的一群西門塔爾奶牛,平均產奶量為4500千克,當時是一個良種核心群。那是1957年,從那年算起正好是50年。回國后我接受任務,接運和管理的一群進口牛,也是西門塔爾牛,那是1960年,這該是47年了。之后,我接受好多個牛、羊的改良和育種課題,然而跟西門塔爾牛打交道是最主要的一項任務,也是責任?;仡欉@一段經歷,憶起那么多的朋友,我們曾經共同創(chuàng)業(yè),克服了無數的困難,鑄造一個行業(yè)的輝煌。合作中有許多共事者,遺憾的是當年未能把他們的名字都記下,本來都應該在這篇回憶中提起他們的功績,在此誠懇致謝,并表歉意。這本小冊子記錄了西門塔爾牛中國化過程的一些科技成果,是集體的創(chuàng)作,我只作為一個牽頭人,把一些材料在長久的歲月中積累了下來,可是丟失的也不少,不能顧全了,望同志們原諒。由于《西門塔爾牛的中國化》匯編的資料來自全國各地,為忠實的反映西門塔爾牛的中國化進程,在《西門塔爾牛的中國化》編纂過程中仍沿用了市制單位“畝”,(1畝=667平方米=0.067公頃),特此說明。華夏大地呈現著一派興旺發(fā)達的景象。牛業(yè)的產品是每個發(fā)達社會不可缺少的,尤其是高檔的產品,體現著尖端社會的需要。短短的50年只是一個開端,預示著更美好的未來,讓我們繼續(xù)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