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1783-1842),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司湯達本名馬利一亨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國格勒諾布爾城。七歲喪母,在外祖父的影響下,他很早便閱讀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的著作。波旁王朝復辟后,司湯達開始了在意大利的旅居生活,并開始從事寫作,他最早提出了“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并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小說:《阿爾芒斯》、《紅與黑》、《紅與白》、《巴馬修道院》,其中以《紅與黑》和《巴馬修道院》最負盛名。司湯達善于從政治角度分析現實,其作品深刻揭露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時期的法國和神圣同盟統(tǒng)治下的歐洲的社會關系,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世界經典名著文庫: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第一部重要的現實主義杰作,對19世紀歐洲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小說敘述了主人公“于連”在社會上追求、奮斗和失敗的歷程,反映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命運?!都t與黑》的發(fā)表,確立了司湯達在法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小說原名《于連》,1830年5月,在校印期間改名為富有象征意義的《紅與黑》?!妒澜缃浀涿膸欤杭t與黑》作者擅長典型環(huán)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對“于連”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的刻畫十分成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