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竺可楨生前,其日記是秘不示人的;作為史料寶庫,如今以全貌公諸于世。本卷收錄1946-1947年的竺可楨日記。從遵義到杭州,與浙江大學復員過程相伴,記錄了戰(zhàn)后科學教育界的期望和社會生活的亂相。從巴黎到波士頓,與沿途學術考察相伴,掃描了二戰(zhàn)后法、英、美諸國的社會景象。從校園到監(jiān)獄和媒體,“于子三事件”多角度折射出竺可楨的“求是精神”、教育思想、治校原則、法制觀念和政治態(tài)度。蘇聯宣布將中國東北工業(yè)設備列為戰(zhàn)利品。法國戰(zhàn)后生活艱難但全國上下苦樂均等。關注民生:政府不注意小民之疾苦,其害乃不堪設想。講民主與宗教:有了Science和Democracy二事,就是能完全辦到,中國因能富強以達理想乎?告誡學生:吾人正需要青年以治平天下為己任。但切弗做大官之后而發(fā)大財,如此之人沒有不貪污的。述浙大學風:求是,不分黨派門戶,維持學術標準。主張把“通才教育”納入《大學組織法》。論述中國的大學為何成為自由主義之溫床。要錄與科學史家薩頓晤面與通訊,應邀為Isis撰稿。笑談證婚成為大學校長之副業(yè),政府應準掛牌,如律師、醫(yī)師,乃所以獎勵生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