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是如何形成的呢?回顧歷史,西班牙、葡萄牙通過航海貿易發(fā)現(xiàn)了探險后的妙用,在那個時代,髓著他們的移民,探險成為那個時代他們所標榜的普世價值;荷蘭發(fā)現(xiàn)了企業(yè)制度、資本制度克服風險的妙用,建立了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從此資本分工與組合技術就打上了風險與贏利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使資本成為一時的普世價值;接下來由于科學技術對未知的絕對進步,在兩次工業(yè)革命后便成為英國標榜的昔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法國所標榜的普世價值: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似乎成為民主、人權的代表,于是,他們把民主、人權標榜為普世價值;與之對立的是德國、日本企圖把法西靳推行為普世價值:而前蘇聯(lián)則希望把計劃當成昔世價值。 解剖普世價值就是解剖其中廣義信用度下的信息對稱度、狹義信用度、和諧度、信譽度等方面,比較普世價值就是比較這個廣義信用度,顯然,世界歷史的演進旱下一個普世價值比上一個昔世價值更具有廣義信用度。在這樣的背景下,不難推論下一個普世價值會是信用與和諧,因為他們是下一個廣義信用度的邏輯選擇。那么,這個普世價值會不會是中國和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呢?而在其中華人華僑會起什么樣的作用呢? 要發(fā)現(xiàn)、建設和推廣這樣一個普世價值,必須有一系列浩大的關于信用與和諧的工程與建設,也就是在物質—信用—信義下和精神—信用-信譽上的系列工程建設。本書就是企圖描述與建設這樣一個理想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