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臨床醫(yī)學景岳全書(上冊)

景岳全書(上冊)

景岳全書(上冊)

定 價:¥49.00

作 者: (明)張介賓 著,李繼明 等整理
出版社: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叢編項: 中醫(yī)臨床必讀叢書
標 簽: 專家醫(yī)話

ISBN: 9787117086691 出版時間: 2007-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0開 頁數(shù): 83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景岳全書》為明-張介賓(號景岳)著。全書64卷,本次分為上下冊出版?!秱髦忆洝?卷,論述中醫(yī)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氣味,以及辨證、診法、治則等,明辨前人得失,暢發(fā)己見,尤對“命門”學說的獨到見解,頗有影響。《脈神章》3卷,精選先賢著作脈法、脈義精華,并提出對脈診的看法,切合臨床實際?!秱洹?卷,辨析傷寒諸證,論述各家經(jīng)驗,很有新義。《雜證謨》29卷,論述內科雜病及眼、耳、鼻、喉、齒等70余種疾病的癥因脈治,每病證列經(jīng)義、論證、論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內容,論述全面、縝密,溯本求源,有論有案,述古不泥古,對有些疾病的認識頗有創(chuàng)見。景岳博覽群書,學驗俱豐,采摭廣博,議論宏富,治學嚴謹,勇于創(chuàng)新,全書可謂集當時醫(yī)學之大成。后世醫(yī)家有尊為“醫(yī)門之柱石”之稱,視其著作為“度世之津梁,衛(wèi)生之丹訣”。因此,本書為中醫(yī)工作者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張介賓,明代醫(yī)學家(1563-1640年)。字會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原籍四川綿竹,后徙居浙江會稽(今紹興)。自幼聰穎,素性端靜。后在京師從名醫(yī)金英(夢石)學醫(yī),盡得其傳。又曾從戎,游于北方,因成就不豐而棄戎就醫(yī),悉心鉆研,尤其對《素問》、《靈樞》有深入精研,經(jīng)三十載而著成《類經(jīng)》三十二卷,將《內經(jīng)》加以分門別類,詳加闡釋,亦多所發(fā)明,后代醫(yī)家譽之。又為增補不足,再撰《類經(jīng)圖翼》。至晚年,又將其畢生醫(yī)療經(jīng)驗撰成《景岳全書》,其他著作亦不少。其醫(yī)理多與易學相通,主張醫(yī)易同源,療病思想以“陽非有余,真陰不足”為中心,認為“人體虛多實少”,強調命門在人體中之重要性,治療則主張補真陰元陽,創(chuàng)立左歸、右歸之法,常重用熟地,故人有“張熟地”之稱。是為溫補學派之主要代表人物,于后世有重大影響,人多贊譽其說,雖則亦有反對其見解者。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又號通一子,明代浙江紹興人,生于1563~1640年。祖籍四川省綿竹縣,其先世在明朝初期以軍功授以紹興衛(wèi)指揮,遂定居浙江。張介賓出身官僚之家,才思敏捷,自幼開始學習,凡天文、音律、兵法、象數(shù)等無不通曉,有比較扎實的文學、史學、哲學基礎。青年時代,拜當時的名醫(yī)金英(字夢石)為師,盡得其傳。中年時代,又曾從戎幕府,經(jīng)過了河南、河北、東北等地區(qū),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至五十余歲,張氏才返回鄉(xiāng)里,全力研究岐黃之術。由于張氏一方面有多個學科的豐富知識,同時又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因此,不僅在中醫(yī)基本理論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臨床治療方面亦頗有造詣,成為明代一大醫(yī)家。余姚大文學家黃宗羲于《南雷文定前集》卷十為之作傳曾說:“是以為人治病,沉思病原。單方重劑,莫不應手霍然。一時謁病者,輻輳其門,沿邊大帥,皆遣金幣致之。其所著《類經(jīng)》,綜核百家,剖析微義,凡數(shù)十萬言,歷四十年而后成。西安葉秉敬,謂之海內奇書。”充分說明張氏學經(jīng)兩富的成就。著有《類經(jīng)》、《類經(jīng)圖翼》、《類經(jīng)附翼》、《景岳全書》,《質疑錄》等。張氏非常重視陰陽學說的闡發(fā)。認為陰之與陽,本是同一事物對立的兩個方而,即《類經(jīng)?陰陽類》所說“陰陽者,—分為二?!钡哂质墙y(tǒng)一于—個事物之中,無陰則無陽,無陽亦無陰。陽根于陰,陰根于陽。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他認為,就人體而言,精氣二者雖分陰陽,但精可化氣,氣可生精,二者又是相互為根的。將陰陽學說運用于人體,形成了人體中精氣一體的觀點。由于精氣一體,因此治療時,不僅要注意到精、氣本身的調治,還要注意陰陽精氣互根的一面。也即對于陰陽精氣虧虛的病癥,張氏提出了“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薄吧浦尉?,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笨傊?,張氏重視人體陰陽精氣互根的關系,重視陰陽相濟,在治療學上很有實際意義。張氏的另一觀點為“陽非有余”論。首先,他從形氣、寒熱和水火之辨三個方面,探討自然界的一些現(xiàn)象,從而闡明陽氣在人體的重要性,應時時慮其不足,不能任意戕伐。形氣之辨,認為人體生命的存在,主要是陽氣的表現(xiàn),而生命的終止,主要是陽氣的先脫先絕,說明陽氣只能慮其虧損而時時加以保養(yǎng)。寒熱之辨,認為陽熱有利于生命活動的存在,而陰寒則對生命活動非常不利。故而,熱惟畏其不足,而不必過于傷耗。寒惟畏其過盛,而不能妄加補益。水火之辨,認為水之所以長養(yǎng)萬物,亦依賴水中之陽。無陽之水,不僅不能長養(yǎng)萬物,相反還會凍殺萬物。所以雖言水有滋養(yǎng)萬物作用,實際離不開陽氣的作用。因此,陽氣要時時慮其不足。張氏重視陽氣,但并不忽視真陰,認為真陰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也十分重要。他從真陰之象、真陰之臟、真陰之用、真陰之病、真陰之治等五個方面加以闡發(fā)。真陰之象,即指真陰在外的表象。張氏指出可以根據(jù)形質的好壞,判斷真陰的盛衰。真陰之臟,即指真陰所在之臟腑。張氏在命門學說的啟示下,提出腎中命門為藏精之所,是人身之太極。命門藏有真陰,既是陰精化生之所,也是陽氣生成之宅,內具水火,是人體性命之本。真陰之用,是指真陰在人體中的作用。一方面,真陰充盛,則形體強壯。另一方面,真陰又是元氣之根,真陰充盛,則元氣充足,臟腑各自發(fā)揮其正常生理功能。真陰之病,是指真陰虧虛所出現(xiàn)的病理表現(xiàn)。既然無水無火諸種病證,均與真陰之病有關。所以,張氏認為虛損病證,見有水虧而陰虛陽盛者,病屬真陰之病,故不待言。另一方面,證見陽虛陰盛者,雖屬火衰水盛,而真陰又是火之源,火衰亦由真陰不足所致,亦屬于真陰之病的范疇。故此,張氏總結說“無水無火,皆在命門,總曰陰虛之病?!闭骊幹危侵刚骊幪摀p的治療方法。張氏創(chuàng)立左歸丸、左歸飲以填補真陰。張氏認為中風一證,主要是由于內傷積損所致,不能概以外感風邪論。這一看法,實與劉完素、李杲、朱震亨的觀點有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張氏論非風之證,強調正氣虛衰,肝風內動是其病本。因此治療強調培補氣血,以治其本。注意陰陽水火的盛衰。對于卒然昏倒不醒者,又當救其急,或化痰開竅,或益氣固脫,根據(jù)虛實加以分辨。對于肢體麻木、眩運掉搖者,認為乃非風之先兆,又當防微杜漸,培補氣血,防止非風之病的加重。雖然,張介賓治療中風一病,尚不十分完善,然其強調中風非風,從內因分析,從內傷論治,為后世中風的治療提出了新的思路。又如其論治三消病證,認為果為實火,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則悉屬陰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使陰氣漸充,精血漸復,則病必自愈。治實火,用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治水虧火旺,用玉女煎(石膏、知母、牛膝、生地、麥冬)或一陰煎(生地、熟地、芍藥、麥冬、甘草、牛膝、丹參)。又如其對不寐證的認識,亦能反映其重視辨證的精神。他說:“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凡如傷寒、傷風、瘧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擾也,如痰,如火,如寒氣水氣,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舍此之外,則凡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張氏并不僅從虛損方面認識,而是強調神不安的病機,從邪氣與正氣兩方面分辨虛實,認為或由邪氣之擾,或由精血不足,導致陰陽不交,均可導致不寐。這種對病機的認識,已相當全面。張氏這種對每一疾病都依前人經(jīng)驗、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及治療等進行論述闡發(fā)的方法,對后世雜病治療頗有影響。張介賓十分重視溫補真陰真陽,后世稱其為溫補派的代表。又由于其創(chuàng)立左右歸丸、左右歸飲諸方劑,方中喜用熟地,后世又稱其“張熟地”。張氏臨證十分重視寒熱虛實辨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雖然張氏之學,引起后世一些醫(yī)家的非議,如陳修園著《景岳新方》、章楠著《論景岳書》等,均認為張氏之學概論溫補,有矯枉過正之失。但多數(shù)醫(yī)家對其學術上的貢獻,均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張介賓不失為中醫(yī)學術發(fā)展中的一大醫(yī)家,對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圖書目錄

入集
 一卷
  傳忠錄目錄
  傳忠錄上
 二卷
  傳忠錄中
  道集
 三卷
  傳忠錄下
 四卷
  脈神章上
 五卷
  脈神章中
 六卷
  脈神章下
 須集
 七卷
  必讀叢書
  傷寒典上
 八卷
  傷寒典下
  從集
  九卷
  雜證謨目錄
 十卷
  雜證謨
  諸風
 十一卷
  雜證謨
  非風
  厥逆
  傷風
 十二卷
  雜證謨
  風痹
  汗證
  痙證
性集
 十三卷
  雜證謨
  瘟疫
 十四卷
  雜證謨
 ……
理集
明集
心集
必集
貫集
天集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