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研究》由緒論、主體和結語三部分組成。第一章緒論包括本課題的研究范圍、研究現狀、選題原因等內容,并對各章節(jié)內容作簡單介紹。第二至五章為該書主體部分。第二章首先對意識形態(tài)與文學翻譯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學翻譯的政治性問題進行闡述,然后論及這一規(guī)律在“文革”語境中的具體表現。文學翻譯行為既受制于意識形態(tài),同時又服務于意識形態(tài),按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去塑造原語文化的形象。在“文革”意識形態(tài)背景下,一方面,外國文學翻譯陷入空前低谷,雙向文學翻譯的規(guī)模和譯作數量趨于接近;另一方面,文學翻譯的政治功利性達到了新的高度。該章的目的在于為下文對當時雙向文學翻譯現象的全面探討做好鋪墊。第三、四、五章論及“文革”意識形態(tài)背景下文學翻譯的具體表現。其中第三章是翻譯主體研究。這一時期的翻譯主體本身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一變化首先表現在權力機構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按照當時的政治標準重新選擇譯者;集體翻譯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翻譯方式,多數譯作都是集體話語的產物;同時,譯者在翻譯行為中的主體地位也更趨模糊化,代表主流意識形態(tài)立場的翻譯組織者(發(fā)起者)成為整個翻譯過程中更具決定性的因素。翻譯主體的變化是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同時也是塑造符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要求的原語文化形象的需要。第四章是是對該時期外國文學翻譯狀況的研究。“文革”時期的外國文學翻譯主要為配合當時的政治運動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翻譯行為的目的簡單化為對某些具體國家形象的塑造,以充當目的語社會的參照。按照當時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接受程度,這期間的外國文學譯作有三種存在形式——公開譯作、內部譯作和潛在譯作。三類涇渭分明的譯作在目的語社會的不同范圍內塑造出三種不的異文化形象。本章即從這三個層面,并且從文本和副文本兩個角度人手,探究各類譯作在塑造異文化形象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五章主要探討該時期的對外文學翻譯狀況。對外文學翻譯是在異文化中塑造自我文化形象的手段之一。較長時間內,這種譯出母語的翻譯形式在中國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尤其在這10年間,中國譯者所從事的雙向文學翻譯達到了暫時的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在“文革”意識形態(tài)背景下,對外文學翻譯進一步成為對外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其意圖在于向外界展示新的自我文化形象,同時也是配合當時國際間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一種方式。在所有外譯作品中,《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研究》對毛澤東詩詞、“樣板戲”和浩然等人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的作品給予較多關注。本章最后還將論及外譯作品在異文化中的接受情況。第六章結語部分以上文對具體翻譯現象的研究為依據,嘗試對“文革”時期的雙向文學翻譯行為作出總體的價值評價,并將其放在歷史的坐標上加以考察。書末附有《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研究》作者整理出的“文革”期間出版(發(fā)表)的外國文學譯作和對外文學譯作書(篇)目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研究》參考文獻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