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醫(yī)學藥學易混淆中藥品種辨析與臨床應用

易混淆中藥品種辨析與臨床應用

易混淆中藥品種辨析與臨床應用

定 價:¥218.00

作 者: 孔增科,等 主編
出版社: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叢編項:
標 簽: 中藥學

ISBN: 9787543320406 出版時間: 2007-06-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41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闡述中藥正品與其混淆品品種辨別分析和臨床合理應用的學術(shù)專著。全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各論收載常用中藥正品及其混淆品138組,430多個品種共560多種飲片。對每一種藥物從基源,飲片鑒別,成分,藥理,性味、歸經(jīng)與效用和臨床應用予以敘述。以按語說明各組中藥不同品種之異點,區(qū)別應用之原理,飲片性狀鑒別要點和澄清混淆之必要,旨在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名數(shù)種中藥混淆使用的問題,以保證用藥的正確、安全和有效。附錄包括中文名稱索引拉丁藥名索引,拉丁學名索引,?。òY)名索引和符號、略語對照。 本書是系統(tǒng)總結(jié)易混淆中藥品種辨別分析和合理應用的首部專著,集科學性、先進性、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為—體,醫(yī)藥結(jié)合,圖文并茂,方便實用,適合中醫(yī)藥、中西醫(yī)結(jié)合工作者和科研、教學、藥品監(jiān)督技術(shù)人員及醫(yī)學院校師生學習使用。

作者簡介

  孫增科,男,1950年2月生于河北省武安市。1977年畢業(yè)于河北新醫(yī)大學藥學系?,F(xiàn)為河北省邯鄲市藥品檢驗所主任藥師,河北工程大學醫(yī)學院客座教授,河北省中醫(yī)藥學術(shù)帶頭人,《河北中醫(yī)》雜志編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中藥鑒定工作30余年,擅長中藥鑒定、制劑與合理用藥。主張藥要精藥、醫(yī)要通藥、醫(yī)藥結(jié)合、合理用藥的學術(shù)指導思想。多年來,完成省、市科研課題16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10余項,在國內(nèi)外專業(yè)刊物發(fā)表學術(shù)論義70余篇,編著有《實用中藥手冊》、《中藥調(diào)劑手冊》、《中藥飲片鑒別》、《實用中藥材鑒別手冊》、現(xiàn)代中藥材商品通鑒》、《中藥材及飲片原色圖鑒》、《中藥鑒定現(xiàn)代研究》、《常用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等15部著作。

圖書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緒述
第一節(jié) 中藥名稱
一、中文名稱
二、拉丁名稱
第二節(jié) 中藥商品的現(xiàn)狀與品別定義
一、中藥商品的現(xiàn)狀
二、中藥商品的品別定義
第二章 中藥混淆品的概念、混淆類型及形成原因
第一節(jié) 中藥混淆品的概念
一、中藥混淆品的定義
二、中藥混淆品的混淆類型
第二節(jié) 中藥混淆品的形成原因
一、歷史原因
二、地方用藥
三、醫(yī)學與藥學,以及科研、教學與應用結(jié)合不夠
第三章 中藥混淆品的研究現(xiàn)狀、方法與目的意義
第一節(jié) 中藥混淆品的研究現(xiàn)狀
一、品種分類研究
二、藥品鑒別研究
三、藥理和臨床應用研究
第二節(jié) 中藥混淆品的研究方法
一、引經(jīng)據(jù)典,考證品種
二、實驗研究,證實品種
三、一藥一名,確定品種
第三節(jié) 研究中藥混淆品的目的意義
一、澄清混淆品種,據(jù)實合理用藥
二、統(tǒng)一藥品名稱,做到名實相符
三、研究發(fā)展新藥.服務世界人民
下篇 各論
1 丁香、母丁香與苦丁香
2 三七、藤三七及土三七、血三七
3 三棱與荊三棱
4 土茯苓、菝葜及白土苓
5 大青葉、蓼大青葉、馬藍葉及大青
6 大黃、山大黃及土大黃
7 大薊、大薊根與小薊
8 山豆根、北豆根、滇豆根及木藍山豆根
9 山藥與參薯、山薯、褐苞薯及木薯
10 山楂、南山楂與云南山楂、廣山楂及杉械、林檎果
11 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一輪貝母及土貝母
12 川烏、草烏與附子
13 廣藿香、藿香及土藿香
14 女貞子與冬青子
15 小茴香、藏茴香及蒔蘿子
16 天仙子、南天仙子及麥瓶草子
17 天竺黃及竹黃
18 天冬、小天冬與羊齒天冬
19 云母石、玄精石及甲香
20 木瓜、光木瓜、西藏木瓜及小木瓜
21 木香、川木香及土木香
22 木賊與筆管草、問荊及節(jié)節(jié)草
23 木通與川木通及關(guān)木通
24 五加皮、刺五加與香加皮
25 牛膝、川牛膝與紅牛膝、麻牛膝、土牛膝及廣東土牛膝、味牛膝
26 升麻、廣升麻、紅升麻及假升麻
27 丹參與南丹參、滇丹參、甘肅丹參及小紅參
28 火麻仁與亞麻子
29 巴戟天、香巴戟及建巴戟、恩施巴戟
30 水紅花子與蓼實及酸模葉蓼子、柳葉刺蓼子
31 甘草、土甘草及苦甘草
32 艾葉、野艾葉及艾蒿
33 石菖蒲、水菖蒲及九節(jié)菖蒲
34 石膏、紅石膏及方解石
35 龍膽、白花龍膽及桃兒七
36 北沙參、南沙參及蠅子草
37 白頭翁、翻白草及委陵萊
38 白芍、赤芍及草芍藥
39 白花蛇舌草、水線草及纖花耳草
40 白附子、關(guān)白附及天南星
41 白前、白薇、徐長卿及萱草根
42 白藥子與滇白藥子
43 白蘞、廣東白蘞及青羊參
44 白薇及廣東白薇
45 瓜蔞與瓜萎皮
46 冬蟲夏草與香棒蟲草、亞香棒蟲草、涼山蟲草、北冬蟲夏草、新疆蟲草
47 冬葵子、冬葵果與苘麻子
48 半夏、水半夏及狗爪半夏
49 地膚子、灰菜子及崗松果
50 地骨皮及荃皮
51 西紅花與紅花
52 當歸及歐當歸
53 肉桂、桂皮及陰香皮
54 肉桂與桂枝
55 延胡索、東北延胡索及夏天無
56 合歡花、北合歡花及廣東合歡花
57 劉寄奴、陰行草及湖南連翹、元寶草
58 決明子與望江南
59 防己、廣防己、木防己及漢中防己
60 防風、云防風、水防風及小防風
61 麥冬、山麥冬及竹葉麥冬
62 芫花及黃芫花
63 杜仲及紅杜仲、白杜仲、山杜仲、紫花絡石
64 豆蔻、紅豆蔻、草豆蔻與肉豆蔻
65 何首烏、白首烏及紅藥子、翼蓼、薯莨
66 伸筋草、小伸筋草及大伸筋草
67 谷精草、谷精珠及蚤綴
68 羌活與獨活
69 沙苑子、華黃芪子及紫云英子
70 訶子與毛訶子
71 雞血藤、豐城雞血藤、山雞血藤、牛馬藤、白花油麻藤及大血藤
72 青木香與土木香
73 青風藤、木防己、雞矢藤及稱鉤風
74 青果及西青果
75 青葙子、雞冠花子及莧菜子
76 玫瑰花與月季花
77 苦杏仁、甜杏仁及桃仁
78 板藍根與南板藍根
79 昆布、裙帶菜及石莼
80 敗醬草、北敗醬與蘇敗醬
81 金錢草、廣金錢草、連錢草及風寒草
82 金銀花、小金銀花及素馨花
83 京大戟、紅大戟及綿大戟
84 細辛、土細辛及杜衡
85 梔子及水梔子
86 威靈仙、鐵絲靈仙與云南威靈仙
87 厚樸、川姜樸及柴厚樸、川厚樸
88 砂仁、建砂仁及艷山姜
89 香附、竹節(jié)香附及扁稈蔗草
90 重樓與八角蓮、萬年青
91 獨活及牛尾獨活
92 姜黃與片姜黃
93 前胡與云前胡、毛前胡及石防風
94 絞股藍與烏蘞莓
95 絡石藤、薜荔藤及穿根藤
96 秦皮及北秦皮
97 蓮子、石蓮子及苦石蓮
98 桔梗及羊乳、薺苊、絲石竹
99 夏枯草、白毛夏枯草及夏至草
100 黨參、明黨參及川明參
101 射干、川射干、白射干及扁竹根
102 凌霄花、紫梢花及泡桐花
10S 高良姜、大高良姜及山姜
104 益母草、夏至草及鏨菜
105 海風藤及山藥、廣東海風藤、石南藤、松蘿
106 海龍、粗吻海龍與海蛇
107 浮海石及浮石
108 通草、小通草及梗通草
109 透骨草、鳳仙透骨草、羊角透骨草、鐵線透骨草、東北透骨草及白珠透骨草
110 桑寄生、槲寄生及柿寄生
111 桑螵蛸與海螵蛸
112 狼毒、紅狼毒及廣狼毒
113 黃芪、紅芪及蜀葵根
114 黃藥子與朱砂七、索骨丹
115 菟絲子、大菟絲子、南菟絲子、歐菟絲子及蕓苔子
116 菊花及野菊花
117 蛇床子、土蛇床子及蒔蘿子、毒芹子
118 銀柴胡、山銀柴胡及蠅子草、絲石竹
119 貓眼草與澤漆
120 麻黃與麻黃根
121 商陸及樟柳頭
122 淡竹葉與苦竹葉
123 密蒙花、醉魚草花及夢花
124 綿萆薢、粉萆薢及紅萆薢
125 紫花地丁、苦地丁、甜地丁及廣地丁
126 紫草、滇紫草及紫草皮
127 紫菀及山紫菀
128 番瀉葉、耳葉番瀉葉及羅布麻葉
129 蒺藜與軟蒺藜
130 椿皮與香椿皮
131 檳榔、棗檳榔與馬檳榔
132 酸棗仁與滇棗仁
133 墨旱蓮與紅旱蓮
134 鶴虱、南鶴虱及華南鶴虱、東北鶴虱
135 薤白及綿棗兒
336 橘紅與化橘紅
137 瞿麥與滇瞿麥
138 葶藶子及菥蓂子、蔊菜子、芝麻菜子、薺菜子
附錄
一、中文名稱索引
二、拉丁藥名索引
三、拉丁學名索引
四、病(癥)名索引
五、符號、略語對照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