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曾掀起一股文化熱,報刊上競相刊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國文化”的爭辯文章,堪稱轟轟烈烈。其背景應當說是對十年浩劫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浩劫的撥亂反正。作者們這一輩親歷“文化大革命”的人記憶猶新:在那十年中,多少名勝古跡被人拆毀,多少文化名人慘遭迫害!除了八個所謂革命樣板戲,一兩部樣板小說,茫茫中國大地幾乎成了文化的廢墟和沙漠。問泉哪得“死”如許?為有源頭“濁”水來。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由于“左”的思想作祟,在不少領域,文化被嚴重削弱。以歷史學為例,在“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主導下,中國通史幾乎成了農民戰(zhàn)爭史,文化一一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世風、民俗等,不是以三言兩語打發(fā),就是砍得一千二凈。十年浩劫,本來就是“左”的思想不斷積累,最后惡性膨脹的結果?!拔幕蟾锩背闪恕按蟾镂幕?,這段慘痛的歷史,迫使人們去重新認識、思考文化。像歷史上每一次文化論爭一樣,眾口熱說,也難免良莠并陳,泥沙俱下。無論是反思還是研究,本來都應當從事實而不是從概念(包括定義)出發(fā),但有些學者拾西方人的牙慧,引進文化的種種定義,誰也搞不懂其真實含義究竟是什么;也有一些學者,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脫離中國歷史實際,一味空談,恰如<紅樓夢)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這些空談,只能使人茫然不知所措。有位著名歷史學家曾經無奈地說:“文化,不說作者很清楚;現(xiàn)在越說作者越糊涂了?!贝搜阅腿藢の秾W術研究玄之又玄,急功近利的“泡沫文化”又在鋪天蓋地地向大眾涌來,面對這種情況,作者以為編一部簡明扼要而又雅人共賞,尤其是適合于正忙著奔小康的人們閱讀的《中國文化小通史》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