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居在發(fā)生學上是人類居住的原點,原始人類極低的生存能力和社會生產力所造成的物質與精神、個人與社會活動的混沌合一性,決定和導致了當時的住居多功能交織的特征。也就是說,當時的住屋不僅僅具有現(xiàn)在的住宅的功能,而且體現(xiàn)出功能高度混沌綜合的特點,是諸如教育、生產、宗教等綜合功能的空間體現(xiàn),從發(fā)生學上看,原始人類的建筑和住居是基本相同的概念,而且住居與聚落也是同源的。所以,《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文庫:中國古代住居與住居文化》中的住居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涵蓋了以居住為核心的活動及行為,包括個體居住、家庭居住和社會居住三個層面。住居的發(fā)展是從人類最初作為掩體的單一空間的初級居住階段開始的,生活的豐富及家庭的形成和發(fā)展帶來了居住空間的復雜化,同時又從居住空間中分離出了許多生活和生產過程,形成了其他類型的建筑。這一過程的進一步發(fā)展又將居住生活的許多內容社會化,產生了許多新的設施和空間需要,從而使居住生活走向“純化”,從而形成了歷史上住屋、民居、皇居、住宅等等的有關居住的建筑形態(tài)和相關概念。本書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之下,從中國古代的家庭制度特征與住居空間形態(tài)的關系;從等級居住的形成與空間的限定;從作為住居集聚形態(tài)的聚落和城市的社會構成特征;從中國古代住居營街口技術的材料選擇、結構類型的演變和構造方法的特點等多個視角,探討了中國古代住居文化的構成特點。實際上,本書從住居的社會構成和營造技術構成兩個方面,分析研究了中國古代住居發(fā)生、發(fā)展的某些規(guī)律和特征,它們均是構成中國古代住居文化的重要內容。本書并不是包羅萬象的研究,而是選取一些對中國古代住居產生重要影響的主要方面和關鍵問題加以深化研究,力求從較新的視角來認識中國古代住居文化的構成特點,進而深化中國傳統(tǒng)居住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