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英國散文家。代表作:Tales from Shakespeare《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Album VersesEssays of Elia《伊利亞隨筆》在19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學界,有這么一位作家,他個子不高,身材瘦弱,一件倫敦職員常穿的黑色燕尾服下擺緊貼在細細的腿上;面孔是長長的,一雙淡褐色的眼珠有時流露出憂郁的神氣,有時又含著調皮的光芒;他性格溫和,有時又有點倔倔的脾氣;他有口吃的毛病,可在朋友們當中又愛說句俏皮話;他的文章也寫得有點曲折、古怪。這個人就是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作為一位作家,“偉大”之類的稱號加不到蘭姆的頭上,但作為一個 隨筆作家,蘭姆卻是與蒙田并列的具有世界聲譽的一大家。蘭姆出身貧窮,他的父親是一個律師的親信傭人。他七歲時進入為貧寒子弟而開設的倫敦基督慈幼學校念書,拉丁文學得很好,是高材生,可惜口吃,不能升入大學。他14歲即輟學自謀生活,先在倫敦南海公司、后在東印度公司整整做了三十六年職員,直到50歲退休。所以,他曾經(jīng)開玩笑說自己的真正著作“全集”就是每天在公司里登錄的那些大帳本。蘭姆一生經(jīng)歷平凡但又屢遭不幸。他小時常到外祖母為人管家的鄉(xiāng)下田莊去住,認識一個名叫安妮·西蒙斯的小姑娘,青梅竹馬,有了感情。但他20歲時,安妮卻與一個當鋪老板結婚。在失戀的打擊下,蘭姆一度精神失常,在瘋人院住了六周,才得復元。次年,他家里發(fā)生一件大禍:他的姐姐瑪利因日夜趕做針線活貼補家用,過度勞累,發(fā)了瘋病,竟拿小刀刺死了自己的母親。這件事決定了蘭姆一輩子的生活道路。為了贍養(yǎng)老父親、照顧瘋姐姐,他把沉重的家庭負擔完全挑在自己身上。為了不使瑪利流落到瘋人院,他一生未婚,與姐相依為命,過著清寒寂寞的生活。蘭姆的文學寫作大部分是在下班之后業(yè)余進行的。他寫過詩歌、傳奇、劇本、莎劇論文。美術評論,還和瑪利合寫過一部《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我國解放前的中譯本曾叫作《莎氏樂府本事》)——這原是為英國兒童寫的通俗讀物,現(xiàn)已成為全世界莎劇初學者必讀的入門書。1818年,蘭姆43歲,出了兩卷《文集》,打算“封筆”了。但是《倫敦雜志》的一位有眼光的主編向他約稿,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都不限,月出一篇。這對一個作家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機遇。蘭姆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寫出自己最熟悉、最高興寫的東西。于是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亞”作為筆名,陸陸續(xù)續(xù)發(fā)表了大小六十多篇隨筆散文.以后出版成為兩本書,即《伊利亞隨筆》(1823)和《伊利亞續(xù)筆》(1833)——這是蘭姆最重要的代表作。蘭姆的這些隨筆內(nèi)容多種多樣:或寫他青少年時代的往事,或寫他的親人朋友,或寫他做小職員的辛苦生涯,或寫他忙中偷閑的小小樂趣,或漫談他讀過的書、念過的詩、看過的戲、認識的演員,或寫倫敦的街景市情,還寫乞丐、掃煙囪的窮孩子,寫書呆子、單身漢和酒鬼,等等。他的筆法是敘事、抒情、議論互相穿插,使用的語言是白話之中夾點又言,情調是亦莊亦諧、寓莊于諧,在諧謔之中暗含著個人的辛酸。從文學史的角度說,蘭姆的隨筆屬于英國浪漫派文學運動的一個分支。從思想上擺脫理性主義的約束,追求個性和感情的解放;從創(chuàng)作方法上擺脫古典主義的限制,追求“我手寫我心”——在這些根本方面,蘭姆和其他英國浪漫派作家并無二致。但不同之處在于:當其他浪漫派作家(如華慈華斯)以農(nóng)村、大自然。崇高理想、熱烈愛情當作自己的匯歌對象時,蘭姆在自己的隨筆里卻以倫敦的城市生活為自己的描寫對象;他從城市的蕓蕓眾生中尋找出有詩意的東西,賦予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以一種浪漫的異彩。美國學者安妮特·魯賓斯坦博士指出:蘭姆是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職員、教員、會計、雇傭文人等中下層“白領工人”的代言人。蘭姆生活在18、19世紀之交,當時全歐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法國革命。蘭姆在早年和其他英國熱血青年一樣,受法國革命影響,結交了一批思想激進的朋友,一同著文辦刊,向反動保守勢力斗爭,同時也受對方攻擊。但滑鐵盧一戰(zhàn),拿破侖失敗,歐洲形勢大變,封建勢力復辟;英國政府的政策日趨反動,蘭姆的朋友們也走向分化,有的受輿論圍攻,有的受審訊、下獄,有的流亡國外,有的思想轉為保守。在這種形勢下,蘭姆寫文章只談日?,嵤铝?。批評家貝雷爾說:“蘭姆知道自己神經(jīng)脆弱,又深知自己一生中所要承受的沉重負擔,所以他拼命躲進那些瑣事里,有意裝傻,以免由于激動而變成瘋子?!彼兴目嘀?。盡管如此,蘭姆一生中對于社會下層的窮困者、弱小者、婦女、兒童和殘疾人始終懷著真摯的同情,對于他那些處于逆境之中的思想激進的朋友,如葛德文、亨特和赫茲利特等,他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友誼,并盡力給予支援幫助。這種感情,從他的隨筆的字里行問時時可以覺察出來。蘭姆在他的隨筆中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文風,那是個性畢露、披肝瀝膽的——讀了他的隨筆,就了解了他的個人經(jīng)歷、性格和感受。因此,他說過:他的隨筆集,不需要序言來介紹,因為他的每篇隨筆都是自己的“序言”。他的文章寫得文白交錯、迂回曲折而又跌宕多姿、妙趣橫生——這是由他那不幸遭遇所形成的性格,以及他那博覽群書所養(yǎng)成的“雜學”所整個決定的。他的風格像是突破了重重障礙、從大石下彎彎曲曲發(fā)芽生長、終于開放的一朵奇花。他的隨.筆寫作,是把個人的不幸升華為美妙的散文作品。他常常板著面孔說笑話。兩剿伊利亞隨筆腫貫串著一種別人無從模仿的幽默感。這種幽默乃是一顆善良的心所發(fā)出的含淚微笑。應該順便一說的是:“絮語散文”這個名詞是我國“五四”以后對于英國文學中的familiar essay的一種早期譯法,今天一般稱為“隨筆”或“小品文”,其含意自然是“漫談式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