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源遠流長,約略可以分作四大時期、十個階段:所謂先秦,是它的萌生與成熟時期。經歷了綿亙數千年的原始詩歌,只可稱作前藝術;文明之幕拉開,約當夏商兩代逾千年,詩歌仍處于萌生狀態(tài)。直到殷周之際,以迄戰(zhàn)國末期,才開拓出《詩經》與《楚辭》兩條文化史路,成熟為真正的詩歌。抵春秋戰(zhàn)國早期封建社會的轉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華語為載體的華夏文化,涌現出儒、道、屈騷不同流派的詩歌美學意識。這樣便奠定了中國詩歌流變史的光輝起點。本套叢書依照:四大時期,十個階段:萌生與成熟(先秦);拓展與發(fā)展(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分化與深化(遼金元、明、清);綜合與融化(近代、現代)。在史的基礎上立論,在論的主導下寫史。史是客觀存在,論述主觀認識。它是詩歌史論,即詩的文化史,同時,也從文化視角來論述中國詩歌的歷程與發(fā)展。本書為其中之一。主要側重于七十年詩歌的現象描述。并著力于探討了詩藝與相應詩歌觀念的歷史嬗變。這部《中國現代詩歌史論》,不同于史述性詩史,側重于七十年詩歌的現象描述。本書的根本任務,是在把握中國新詩七十年歷史軌跡的基礎上,作哲學一美學的反思,力圖概括其運行機制、發(fā)展規(guī)律,并為解決今天面臨的重大詩學問題,作鑒往知來式的美學評述。故,這應是一部以新詩歷史為對象的詩學理論,同時,又應從中呈現由重要詩人、詩派和詩潮匯成的歷史基本輪廓和特征,因而又可視為一種詩歌史。這就決定了,本書的總體結構是史論結合,以論帶史,以論辨史,因史生論,就史立說。因而,需要兩方面的準備,一是對新詩七十年全部歷史的熟悉、研究和準確把握。二是較為科學的詩學理論框架所構成的新詩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