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文物考古科技考古學概論

科技考古學概論

科技考古學概論

定 價:¥35.90

作 者: 趙叢蒼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文物/考古

ISBN: 9787040179095 出版時間: 2006-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4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科技考古學概論》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分為緒論、上篇和下篇共三部分。緒論部分主要論證科技考古學的概念、理論與方法以及該學科的發(fā)展簡史等;上篇重在介紹科技考古學獲取資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敘述科技考古學研究過程中的基本內容?!犊萍伎脊艑W概論》適于高??脊拧⒉┪镳^學專業(yè)和文物保護學專業(yè)教學使用,也適于相關專業(yè)人員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科技考古學概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科技考古學的出現(xiàn)
第一節(jié) 考古學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第二章 科技考古學的基本含義
第一節(jié) 科技考古學的定義
一、科技考古學的命名問題
二、科技考古學的定義
第二節(jié) 科技考古學的研究對象和目標
一、科技考古學的研究對象
二、科技考古學的目標
第三節(jié) 科技考古學的作用
一、深化考古學的研究
二、促進交叉學科的發(fā)展
三、激發(fā)民族自信心、增強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
四、秉承歷史,為現(xiàn)代化和未來服務

第三章 科技考古學發(fā)展簡史
第一節(jié) 萌芽期
第二節(jié) 形成與發(fā)展期
一、形成和初步發(fā)展期
二、發(fā)展期
第三節(jié) 科技考古學前瞻
一、逐步確立學科理論體系
二、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
三、科技考古學方法的更新和完善
四、科技考古學隊伍的擴充

第四章 科技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
第一節(jié) 理論
一、均變論
二、進化論
三、系統(tǒng)論
第二節(jié) 基本方法

第五章 科技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第一節(jié) 科技考古學是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第二節(jié) 科技考古學與科學技術史的關系
第三節(jié) 科技考古學與相關自然科學學科的關系
上篇
考古探查、發(fā)掘與遺跡遺物的采集、保存

第六章 考古勘探
第一節(jié) 遙感與航空攝影
一、遙感與遙感考古的概念
二、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的物理基礎
三、遙感片的特性與判讀
四、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的程序
第二節(jié) 地面物探
一、物探的概念及原理
二、考古物探的工作程序
三、考古物探的類型
第三節(jié) 地球化學勘探
一、汞測試
二、磷酸鹽勘探法
第四節(jié) GPs、GIs在考古調查中的應用
一、運用GPS確定遺址的地理坐標
二、應用GIs對調查材料的處理
三、s集成在考古中的運用

第七章 水下考古
第一節(jié) 水下考古的特點
一、水下考古的困難
二、水下考古的優(yōu)越性
三、水下考古的原則
四、水下考古的方案
第二節(jié) 水下探測
一、水下探測的方法
二、水下探測的步驟
第三節(jié) 水底打撈及其他
一、水底打撈的方法
二、水底打撈實例

第八章 考古發(fā)掘中文物的采集與保存
第一節(jié) 考古發(fā)掘中文物的采集
一、考古發(fā)掘前地下文物與埋藏環(huán)境形成的平衡體系
二、地下文物出土時的環(huán)境突變
三、考古現(xiàn)場文物采集時的穩(wěn)定性處理與環(huán)境控制
四、文物采集的一般方法
五、文物采集后的運輸
第二節(jié) 出土文物的清理與修復
一、出土文物表面的清理方法
二、出土文物的修復與補缺
第三節(jié) 文物的保存
一、文物保存環(huán)境的調節(jié)與控制
二、常見文物的保存
下篇
遺跡、遺物的分析研究

第九章 考古測年
第一節(jié) 樹木年輪斷代方法
一、樹木年輪法的原理
二、樹木年輪測定法
三、樹輪紀年校正法
第二節(jié) 碳同位素測年技術
一、“C測年原理
二、“c測年步驟
三、加速器質譜c斷代方法
四、c年代數(shù)據(jù)的校正
第三節(jié) 釋光斷代
一、熱釋光斷代
二、光釋光測年
第四節(jié) 其他測年法
一、古地磁學測年法
二、鈾系同位素斷代法
三、鉀-氬斷代法
四、電子自旋共振測年法
五、裂變徑跡法斷代
六、黑曜巖水合法斷代
七、氨基酸外消旋斷代

第十章 文物形態(tài)結構與組成的研究
第一節(jié) 文物的形態(tài)分析
一、文物的形態(tài)分析手段
二、文物形態(tài)分析的幾種方法
第二節(jié) 文物形象觀察
一、x光照相技術及其應用
二、中子射線照相技術
三、紅外成像技術
第三節(jié) 文物的顯微分析研究
一、光學顯微鏡
二、電子顯微鏡
第四節(jié) 文物組成的成分、結構分析及制作工藝研究
一、文物組成成分分析
二、文物組成的結構分析
三、文物的制作工藝研究

第十一章 文物產(chǎn)地與礦料來源研究
第一節(jié) 文物產(chǎn)地與礦料來源研究的發(fā)展及其意義
第二節(jié) 文物產(chǎn)地與礦料來源研究的分析方法
一、中子活化分析
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
三、化學成分數(shù)據(jù)的應用
四、鉛同位素比值法
第三節(jié) 古代陶瓷與青銅文物的產(chǎn)地及礦料來源研究
一、古陶瓷產(chǎn)地研究的理論基礎
二、古代青銅器礦料來源研究

第十二章 生業(yè)考古
第一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文化的關系
一、氣候
二、地貌
三、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動物考古研究
一、動物遺體的采集和記錄
二、動物骨骼的鑒定
三、動物遺存的研究
四、寄生物的研究
第三節(jié) 植物考古研究
一、植物的形態(tài)研究
二、植物的微觀分析
三、農作物起源的研究
第四節(jié) 古代人類食性研究
一、碳-(c)測定法、氮-(N)法及其應用
二、微量元素鍶、鋇與鈣的分析
三、同位素鍶、鉛的分析
四、脂肪酸分析法及其應用
五、關于古代人類食譜的其他研究方法和成果
六、寄生蟲所反映的食性

第十三章 古代人骨的研究
第一節(jié) 人骨的形態(tài)學研究
一、人骨的測量
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
第二節(jié) 分子生物技術分析和遺傳因子
一、DNA的結構與特性
二、古DNA的分析程序
三、古DNA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
第三節(jié) 牙齒人類學研究
一、牙齒的形態(tài)研究
二、牙齒的磨耗分析
第四節(jié) 骨骼病理的分析
一、骨骼創(chuàng)傷的分析
二、疾病骨骼病理分析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