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共分3章,詳盡論述了日本短歌的起源、歷史和特點,并以代表歌集及著名詩人為線索,從日文文言結構,詩人創(chuàng)作意圖,有關政治、歷史背景、文學藝術價值等角度,對三十多首短歌逐一進行了賞析。本書凡引用日文處,均有漢語譯文,因此可供所有愿意深入了解日本歷史和文化的讀者以及廣大詩歌愛好者參考閱讀。片斷:前述所有這些各種形式的詩歌,在日本古代統(tǒng)稱為“和歌”,日語讀作(waka)或(yamatouta)。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洗煉,人類社會中諸多事物都從龐雜走向簡化,紛繁走向單一,這幾乎成了一種趨勢。日本的和歌也不例外。今天,當人們提到和歌時,所指即是短歌。其他形式的和歌已不再多見。由于上述原因,追溯短歌的起源,需從和歌入手。第二節(jié)兩種觀點據《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等日本的史書記載,遠在日本尚無文字的太古時代,日本列島上的原始居民中間就已經出現了“和歌”。不過,那時的“和”字絕無半點兒“大和”的含義,而是“唱和”之意。所以,將其理解為“對歌”是完全符合史實的。那么,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受什么影響、經過怎樣一個過程,使這種“對歌”最后發(fā)展成為音節(jié)統(tǒng)一,格式固定的“短歌”的呢?關于這個問題,在日本人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短歌”音節(jié)與格式的形成,來自古代日本人從事農耕或捕魚時的勞動節(jié)奏以及日語本身的特殊節(jié)拍。執(zhí)這種觀點的人,一直力圖從日本民族舞蹈的步調與音律之間的關系,或者從日本人說話時的間歇習慣與五七音節(jié)之間的關系這兩個方面尋找短歌的成因。他們總是極力強調短歌的成因在于自然,認為如果說短歌的形成是受了什么影響的話,那么,這種影響并非一種什么外來的文化因素,而是古代日本人自己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語言習慣,所以,短歌的形成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十分明顯,他們實際上是在竭力排除,或者說否認,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短歌的形成所起到過的影響作用。我們不妨將這種觀點稱作“自然形成說”。一些世人出于某種心理上的或多方面的原因,似乎有樂于接受這種觀點的傾向。因此,有的日本學者送給這種觀點一個非常恰如其分的稱謂一一“俗說”(古橋信孝:《三十一文字謎》)。日本多數學者則認為,這種“俗說”是不正確的,日本短歌五七音節(jié)的形成大概與日本古代朝廷、貴族接受了中國五言七言漢詩的影響有關。這后一種觀點才是合乎情理、尊重歷史的正論。第三節(jié)起源之探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最早的文學作品,既非散文,更非小說,而是詩歌的前身——民謠。其內容往往是勞動的呼號、聚會的歡歌、悲傷的詠嘆、思戀的低吟。后記:后記我的母校——北京大學將于1998年迎來建校100周年紀念日。雖然離開燕園已近30載,但每位恩師的音容笑貌、諄諄教誨,一直縈系心頭,從未忘懷。尤其在我走上大學講臺,選擇了從教為師這一職業(yè)之后,就更經常從母校的徐昌華教授、顧海根教授、潘金生教授及其他諸位老師那里不斷得到親切的指導。在這里,特別應該感謝潘金生教授,在完成這部拙作的過程中,潘先生不僅予以許多指正,并且,還多次贈給我各種參考書籍,而今又在百忙之中為此書作序,使我十分感激。同時對潘先生“序”中的鼓勵之詞,深感受之有愧,相差甚遠,并深知只有潘先生所言和歌之艱難及拙作之不足,才確系實情,才切為瑞林日后應奮力學習和竭力補苴之處?!把垡姶喝缭S,寸草心,怎報得春光一二?”(明·湯顯祖:《牡丹亭》)。在校慶來臨之際,請允許我謹以此部拙作來表達自己對諸位師長培育之恩的誠懇謝意和對母校上壽之喜的熱烈祝賀吧!王瑞林1998年春于北京蝸居本書前言前言在我國,一提日本文學,人們馬上想到的往往是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小林多喜二等作家及《我是貓》、《伊豆舞女》、《蟹工船》等作品??墒牵劦饺毡镜亩谈?,能立即說出幾位詩人的名字及其作品者恐怕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大多數人也許連一位詩人的名字也說不出來,至于作品則更是所知甚少。那么,短歌在日本文學中的地位怎樣呢?詩人淺野晃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論述,他說:“甚至可以說,在考慮日本文學的特色這一問題時,只要直截了當地研究研究短歌就行了?!保ā抖谈枳鞣ㄅc欣賞》)短歌對日本語言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對此,詩人上田三四二曾說過一段非常形象生動的話:“短歌是把現代日語——這條雖有活力,但卻極其猥雜的航船,從顛覆之中拯救出來的一股無形的力量?!保ā抖谈枰簧罚┍痹浊镆浴肮爬系谋逃瘛眮碣濏灦谈璧木钆c優(yōu)美;折口信夫以“幽靈附體”來比喻短歌對日本人的深刻影響。千百年來,短歌以精湛更顯其深邃的風格描繪著日本國山川草木的種種美景與變遷,以簡練愈令人遐思的筆調記述著大和人男女老幼的代代憂喜與悲歡。短歌,是我們研究日本文學不可欠缺的環(huán)節(jié);短歌,是我們理解日本語言文化特性不可不修的科目;短歌,是我們了解日本民族心靈與神魂不可輕視的窗口;短歌,更是我們追溯中日文化淵源不可偏廢的一翼。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我們在研究日本文學時所欠缺的環(huán)節(jié)是短歌,我們在理解日語文化特性時所未修的科目是短歌,我們在窺視日本民族心靈與神魂時所輕視的窗口是短歌,我們在追溯中日文化淵源時所偏廢的一翼也是短歌。如果說,古代中國人是因為陶醉于輝煌的唐詩宋詞而認為日本短歌不值得研究,近代中國人是因為忙于抵抗日本侵略(從甲午戰(zhàn)爭算起)而對日本短歌顧不上研究,那么,當代中國人則是因為過分偏重于與日本科技、經濟方面的交流而很少想到對日本短歌的研究。如此看來,我們對日本短歌研究的疏忽是極其普遍、非常久遠而又相當深刻的。這種疏忽給我們造成的損失不容忽視、不可低估。因為這不僅不利于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與文化交流,而且,也不利于我們正確認識我們民族自身在東方民族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所起過的歷史作用。總之,有虞于現狀,補救于萬一,是筆者編寫此書的動機。本書分三章。第一章短歌的起源這一章介紹了短歌的基本概念,并駁斥了所謂短歌是自然形成的這種謬論。第二章短歌的歷史具體介紹了短歌從古至今形成、發(fā)展的過程,從中不僅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而且更可以看到日本人民為了創(chuàng)造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頑強奮斗。同時,還可以了解到日本短歌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經典著作、代表詩人及主要流派。第三章短歌賞析這一章首先介紹了日本短歌的主要修辭手法,然后以代表歌集及著名詩人為線索,從日文文言結構、詩人創(chuàng)作意圖、有關政治、歷史背景、文學藝術價值等角度,對三十多首短歌逐一進行了分析和欣賞。本書的主要特點是:1.大量介紹發(fā)生在日本或中日之間的一些鮮為人知、生動感人的歷史故事,其中許多內容屬于首次與國內讀者見面。2.凡引用日文處,均有漢語譯文,因此,不懂日文的讀者也可閱讀。3.凡引用日文文言處,均有講解和相應的現代日語及漢語的譯文,是日語專業(yè)人員學習提高業(yè)務水平的好教材。4.以生動、流暢、饒具特色的語句,廣征博引;以獨特、正確、頗有見地的思想,分析比較。通俗易懂,雅俗共賞,親切新奇,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令人反思。對短歌的賞析與研究,不僅涉及到日語文言文及有關歷史知識,并且,還必須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較強的思維能力??梢哉f,這是一個人多方面文化才能的綜合發(fā)揮。因此,稱日本短歌為日本文化的皇冠寶珠是不無道理的。但這決不意味著高不可攀。只要潛心鉆研,勤于思考,是完全可以弄懂弄通的。而一旦真的弄懂弄通了,就會發(fā)現一個新的天地,領略一番新的格調,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本書愿作您勇于攀登日本文化之巔的得力助手。最后,謹向名古屋南山大學校長漢斯·尤根·馬克思教授、副校長小池英光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因為如果沒有兩位教授盛情邀請鄙人于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任該校文學系客座研究員,便不會有這部拙作的問世。愿此書不僅成為我與兩位校長,同時也能成為我與南山大學廣大師生之間真摯友情的永久紀念。王瑞林1997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