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安達曼島人》堪稱現代人類學經典中的經典。它與同年出版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起,開創(chuàng)了人類學的民族志傳統(tǒng)。該書細致描述了印度洋一群島上的社會生活和神話傳說,論證了涂爾干有關集體歡騰等問題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張。該書奠定了結構-功能主義人類學的基礎。已成為現代人類學的標志性著作之一。本書是拉德克里夫—布朗在1906—1908年在安達曼群島考察的基礎上寫成的一部民族志著作。這部著作在方法論上第一次系統(tǒng)地嘗試了英國現代社會人類學“特定地域的深入研究”方法,從而與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共同奠定了現代社會人類學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寫作的基本模式。全書分章探討了安達曼島人社會組織、儀式習俗、宗教和巫術信仰。其中,儀式和信仰的描述和解釋占了最大的篇幅。作者依循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對“社會”的理解,既反對傳統(tǒng)的、歷史學角度的民族志寫法,又拒絕個體心理學的視角。作者認為,社論進一個獨特的事實,它凌駕于個體,無影無形,所以必須通過各種制度把自己落到“實處”,這就是一個民族看似無關的各種“文化事項”的使命,也就是所謂“功能”。本書是功能學派的代表作,尤其可以作為布朗本人注重結構分析的人類學思想的代表作。與馬氏的《航海者》參照閱讀,讀者可以比較出功能學派內部兩位大師各自學術取向的差異,進而間接對英國社會人類學和法國涂爾干等大陸社會學家的復雜關聯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