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中華成語以其特有的生命力,跨過了幾千年的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傳頌并應用。 成語在漢語文化中,是最睿智,最精粹,而又最豐富的。說它最睿智,因為每一則成語都是歷史的縮影,凝聚了祖先的智慧精華,閃爍著古人的思想光芒。說它最精粹,因為它們經過千錘百煉,言簡意賅,形成了固定的字詞搭配,沿相習用,可以完美準確地表達深邃的思想情感。說它最豐富,因為每一則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 我們學習成語,要從讀故事開始。成語的精練和精辟與故事的生動和形象是統(tǒng)一的。我們只有了解這個故事產生的時代和反映的歷史事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從故事中概括出來的真正含義。學習成語最忌諱單單從字面上來理解它的意思了。比如,“高山流水”這則成語,能理解成“山很高,水在流”嗎?其實不然,它真正的含義是樂曲高妙,也比喻知音難得。再比如“破釜沉舟”,從詞面上看是打破飯鍋鑿沉船只,但真正意義是指做事情痛下決心,犧牲一切,以求勝利。很多成語僅從詞面上加以理解,是不能反映出它們的真正含義的。再者,因為成語大多數都是源自生動的故事或是寓言,所以多數成語帶有很濃烈的或褒或貶的感情色彩,比如,“勵精圖治” 、“大義滅親”、“樂此不?!钡榷际前x的成語,表示贊揚;而“華爾不實”、“狐假虎威”、“模棱兩可”等就屬于貶義的成語,表示否定。兩者情感色彩相反,不可誤用。 我們學習成語,要落實在應用上。在語言中運用,可以使語言精練,條理清晰。在文章中應用,則使文章有理有據,豐富生動。在我們的交流中,成語就像語言中的潤滑劑,使用得當,則會起到畫龍點睛、一鳴驚人的效果;使用錯誤,則會貽笑大方,落入無知無奈的尷尬境地。不論怎樣,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出口成章、文采飛揚,希望自已顯得有文化涵養(yǎng)并且睿智聰慧。 漢語成語是一個蘊含豐厚的寶庫,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成千上萬。我們從中精心選擇了200個成語故事,這些成語故事內容經典豐富,含義深刻精辟,篇幅適中。我們將它們分為智慧和哲理兩本,以方便大家閱讀、學習、理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