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xué)藝術(shù)傳記人文學(xué)家、社會學(xué)家舊墨記:世紀(jì)學(xué)人的墨跡與往事

舊墨記:世紀(jì)學(xué)人的墨跡與往事

舊墨記:世紀(jì)學(xué)人的墨跡與往事

定 價:¥39.80

作 者: 方繼孝
出版社: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叢編項:
標(biāo) 簽: 暫缺

ISBN: 9787501327553 出版時間: 2005-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0開 頁數(shù): 181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前輩學(xué)者的墨跡手澤歷來為人們所珍視,本書作者收藏近代人物的手稿、信札、字畫既久,以他對前賢的熟悉,在書中講述了清末民國時期數(shù)十位著名學(xué)者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學(xué)界文壇的掌故逸聞。作者還配合敘述精選出百余件翰墨珍藏,包括嚴(yán)復(fù)、梁啟超、王國維、黃侃等人的手跡,展讀此書仿佛與這些名人對坐,紙墨如舊,神彩爛然。本書前言我不搞收藏,對收藏家的癡情卻向有好感。前人的信札、手跡保存下來不易,倘不是有人留心,大多散失掉了。自計算機出現(xiàn),文人紛紛換筆,要一睹寫作的筆跡已很難了。所以一旦看到手書的書稿、尺牘之類,自然興奮。那里不僅能嗅出作者的心性,連精神色澤也可感受到吧?不知怎么,我一直覺得漢字應(yīng)是手寫的,電腦似乎破壞了文氣,這看法或許有點迂腐,但每每看到墨寫的文章精妙透徹,遠勝于網(wǎng)絡(luò)文本,常常堅定了這個信念。幾年前與友人策劃過民間藏書展,與方繼孝先生結(jié)識。那時他展出了自己收藏的近現(xiàn)代文人書信,品類之多,內(nèi)容之豐,都讓我興奮不已,許多文人的墨寶,都與其結(jié)緣了。方先生對文史很有研究,喜歡廣搜文人手稿,從李慈銘、繆荃孫、黃遵憲、嚴(yán)復(fù)到熊十力、馬一浮、許壽裳、許廣平、蔣夢麟等,讀其藏品,如閱往事,仿佛是個博物館,留住了往日的時光。近日讀其書稿《舊墨記》,介紹所藏名人信札,多有收益。一些史書與專著未曾著墨的文化軼事,汩汩地流出。對文史略有興趣者,想必會喜歡一閱的。舊式文人間的互往,禮節(jié)之外,還有情調(diào)在,這是難得的一面。方氏藏品中有諸多秘史文獻,戰(zhàn)亂之年讀書人的心緒于此可見一二。讀晚清后文人的只言片語,有大的憂患,人間冷暖也隱含其中。章太炎的獨白,陳師曾的詩與畫,蔡元培與友人的傾訴,都有不凡之處,從墨跡之中也是可想見其人的。那幾代人的共同特點,都是有學(xué)識的,即便是羅振玉這樣不讓人喜歡的人,看他的《殷墟古器物圖錄》,也不虛寓目,頗有增加見識的地方。文人的短札、語錄里,有時亦見氣節(jié)與性情。方氏所藏馬衡一段文字,系為前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翻案之文,寫得千回百轉(zhuǎn),有浩然之氣,文中說:此文為易案而作。時在民國廿五年,南京地方法院傳易寅村不到,因以重金雇用落魄畫家黃賓虹,審查故宮書畫及其他古物。凡涉疑似者,皆封存之。法院發(fā)言人且作武斷之語曰:帝王之家收藏不得有贗品,有則必為易培基盜換無疑。蓋欲以“莫須有”三字,為缺席裁判之章本也。余于廿二年秋,被命繼任院事。時“盜寶案”轟動全國,黑白混淆,一若故宮中人,無一非穿窬之流者。余生平愛惜羽毛,豈肯投入旋渦,但屢辭不獲,乃提出條件,只理院事不問易案。因請重點文物,別立清冊,以畫清前后責(zé)任。后聞黃賓虹鑒別顢頇,有絕無問題之精品,亦被封存者。乃草此小文,以應(yīng)商務(wù)印書館之征。翌年(廿六年)教育部召開全國美術(shù)展覽會,邀故宮參加,故宮不便與法院作正面之沖突,乃將被封存者酌列數(shù)件,請教育部要求法院啟封,公開陳列,至是法院大窘,始悟為黃所誤。亟責(zé)其復(fù)審,因是得免禁錮者,竟有數(shù)百件之多。時此文甫發(fā)表或亦與有力歟。著者附識。一九五○年一月。這樣的文本在收藏家那里得以重放光輝,實在是一件幸事,文中的耿介之心躍然紙上。方繼孝曾和人多次提及此文,每每講述,慷慨激昂,仿佛和馬衡一同吟哦,精神完全重疊于一體了,收藏家其實亦講道義和信念,方氏著述里,講文人軼事,不忘懷于士大夫之氣節(jié),實可見晚清文人的遺緒。我讀他的書,也像發(fā)現(xiàn)了珍品,和作者一同分享了不少的快樂。墨跡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解析其文本亦需考訂之功。方氏于藏品之中追溯舊史,每每有所發(fā)現(xiàn)。藏書家倘深嗜古跡,自然會兼得學(xué)者之風(fēng)。西諦、阿英、唐弢都有點史家風(fēng)范,不敢說方繼孝已得前人真?zhèn)?,但他在向那條路苦苦奔波是確實的。中國有幾位收藏家的文章我很佩服,上海的黃裳就是一位。他對古籍版本素有研究,民國文人的墨寶亦搜羅不少。最意味深長的是黃氏的書話,寫得沉靜從容,深解古人之余,又多學(xué)人的意味,審美精神與哲思都有一些,已非一般收藏者那樣實用化了。從前人的文物中發(fā)思古之幽情,一般人都能做到,但能從中跳將出來,往來于古今之間,與舊物和新知不隔,則要有大的襟懷。西諦當(dāng)年藏書豐富,書話隨筆亦多,只是被史料壓得過重,思想不得暢述,文章終顯平直。羅振玉嗜古很深,藏品之多也為世人公認??墒俏恼聟s多升騰不了,不如王國維神靈飛動。什么原因呢?想想大概是累于舊物,不諳心情。藏書有一種境界,寫書又是一種境界,藏與寫如能風(fēng)騷具現(xiàn),則當(dāng)會是另一番景觀。將墨跡后的歷史寫清,是諸多士大夫一生的目標(biāo),當(dāng)下的一些藏書家亦苦苦為之。歷史掩埋的舊事過多,寫深寫透實在不易。我們這一代人于此方面執(zhí)著的,較之前代已經(jīng)不多。惟其如此,醉心于此者便頗為難得了。與方繼孝先生談過幾次天,覺得他是個率真之人。我和他算是一代人,見其對眾多人物的寫生,考證文壇舊事的陶醉之態(tài),不禁有些感動。方氏著述與談天時一樣,喜直抒胸臆,不隱曲溫吞。這樣的文與人,與時風(fēng)有點不合,也因此做了別人做不了的事。有這樣的人在,讀書人的生活便不會寂寞了。2004年4月孫郁

作者簡介

  方繼孝,北京人,名人手跡鑒藏家,北京魯迅博物館榮譽館員。多年致力于收藏中國近現(xiàn)代名人手跡,并潛心名人信札的研究整理,發(fā)表論文二百余篇。編著有《二十世紀(jì)中國文化名人墨跡》(合著)、《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與鑒賞》(合著)。

圖書目錄

序 孫郁
李慈銘的一首《賞菊夜飲》詩
楊守敬晚年鬻書新證
吳汝綸書札論學(xué)風(fēng)
馬相伯九一高齡論書藝
繆荃孫與吳重熹談刻書
樊增祥向葵霜大師討“詩帳”
黃遵憲請節(jié)庵同年撰書聯(lián)
陳寶琛錄《廣川書跋》一則
林琴南與御書“煙云供養(yǎng)”
梁鼎芬奉請猛廠登黃鶴新樓
陳衍錄《游君山記》和致心海書
嚴(yán)復(fù)應(yīng)幼德囑書詩二首
辜鴻銘和他的《尊王篇》
康有為題紹越千先德《夢跡圖》
胡玉縉為鄭齋祝壽詩
易順鼎長歌贈友人
李審言致書蒯公館
嚴(yán)修薦賢甥入五城學(xué)堂
夏曾佑為君遂書扇啟
鄒安與金梁商購文玩函
譚嗣同的名片和故居
程頌萬請節(jié)庵題《石巢詩集圖》
羅振玉與《殷墟古器物圖錄》
張元濟遭劫《口占十絕》詩
英斂之與《大公報》
李瑞清與近代師范教育
孫雄和《道咸同光詩史》
香宋先生的詩詞與墨跡
章太炎的一首五言古體詩
蔡元培的一封推薦信
吳雷川與燕京大學(xué)
朱啟鈐與揆老談印書事
劉春霖“第一人中最后人”
閔爾昌贈宋琳書法
梁啟超節(jié)錄《洛神賦》
黃節(jié)邀復(fù)翁海王村觀硯
蔣維喬作《賀壽贊序》
張爾田與《汪氏日記評》
沈鈞儒的人品與“書品”
黃炎培《紅?!吩娂酝獾脑?
張伯苓與中國近代教育
陳師曾的詩與畫
王國維與金梁談《四部叢刊》
鄧實做書畫生意的二封信
符定一不主張“廢除漢字”
吳玉章與張照論新文字定型化
于右任與《標(biāo)準(zhǔn)草書》
易培基與學(xué)生毛澤東
羅惇曧的《逭熱》詩
馬衡《附識》談“易案”
林宰平書札思故人
馬君武出讓文玩詳單
馬寅初奉托購置寶劍書
章士釗有感而發(fā)的“文與詩”
楊天驥依冷齋原韻詩
邵力子的一首新詩
劉承幹步孫雄自壽詩
許壽裳——魯迅的終生摯友
馬一浮的詩與書法
劉師培的字與詩
謝無量贊同保護雕版工藝
邵裴子錄唐詩贈友
熊十力與鐘泰說“禮”
黃侃囑旭初邀諸老游宴書
蔣夢麟的兩件手跡
張東蓀的《宣言》稿
錢玄同與《制言》半月刊
丁文江的致歉函和“厭竹”詩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