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針灸學》五版教材的序例,亦分作上、中、下三篇,前增有概論,后附有附篇。概論部分簡述針灸學起源與發(fā)展概況,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后針灸學之進展,針灸教育事業(yè)之創(chuàng)建,針灸研究之開展,并簡要介紹了國外針灸事業(yè)之狀況以及今后之展望。上篇為“經絡腧穴”。為了便利參閱起見,將經絡學部分與腧穴學分開撰寫。經絡學總論為第一章,主要論述了經絡學的起源與發(fā)展,經絡系統(tǒng)組成及其概況,經絡的功能作用及臨床應用等內容。其各論部分為第二章,按照《黃帝內經》、《黃帝八十難經》的原文,逐字逐句——加以校釋,并附語譯,最后介紹了經絡的標本、根結、四海、氣街理論。腧穴學總論部分為第三章,簡要介紹了腧穴學的起源與發(fā)展,腧穴的命名與分類、骨度分寸及特定穴的意義、內容等。腧穴學各論部分為第四章,將各經之腧穴及奇穴一一列出,從出處、穴名釋義、取法、局部解剖、刺灸法,到功能、主治及配伍應用等詳加論述。中篇為“刺灸學”。其總論總分第五章,簡要敘述了針灸之起源,刺灸學之形成與發(fā)展。各論的針法部分為第六章,將傳統(tǒng)針法作了詳細論述。灸法部分(包括拔罐法)為第七章,其他針法部分為第八章,對各種灸法、拔罐法及各種針法均作了較為詳盡的介紹。下篇為“治療學”。其總論部分為第九章,主要論述了針灸治療原理、施治原則及針灸臨床辨證論治規(guī)律、針灸處方學等內容。其各論部分為第十章,將內、婦、兒、外、五官各科疾病的針灸辨證治療,博采各家之長撰集而成。附篇中“針灸醫(yī)籍簡介”部分為第十一章,以編年先后列出27部醫(yī)籍,進行了有關針灸學業(yè)內容的介紹。“現(xiàn)代研究”部分為第十二章,較詳細地介紹了有關針久灸方面的各項研究進展情況。“歌賦選解”部分為第十三章,選輯9個歌賦進行了注釋?!白游缌髯⑨樂ā辈糠譃榈谑恼拢饕榻B了子午流注納干法、納支法與靈龜八法,附有飛騰八法。最后“古代人體部位名詞解釋”為第十五章。根據目前針灸學術發(fā)展形勢、教學實際需要,本書此次修訂對原書部分內容作了修改。在腧穴學方面,去掉重復的引文,增加了現(xiàn)代臨床對腧穴的應用及研究,增加國際穴名標準化方案的內容及腧穴排列序號,并根據1990年6月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的GB12346-90《經穴部位》對多數(shù)腧穴的定位重新厘定。在刺灸學章中,刪掉了不常用的挑法、割治法,增加了腧穴敷貼法,發(fā)揮腧穴的外治作用;在其他針法中,去掉了鼻針,眼針,補充了耳針國際標準化方案、頭針國際標準化方案,以便于國際交流;在“針刺異常情況及注意事項”中,增加了臨床常用毫針的注意事項及異常情況的預防,對針刺選穴部位、針刺要求、針刺深淺及手法要求作了科學性的論述。在針灸治療章中,增加了大量的近年來的臨床研究及實驗成果,并增添了戒煙、減肥等內容,這也基本上反映近年來針灸治療成果與水平。在針灸現(xiàn)代研究進展方面,概述了近10多年來,針灸研究及實驗研究的成果,如針刺感傳的機制、經絡實質的假說,針刺方法的機制研究及針灸在各科各系統(tǒng)的病機研究及進展。全書主要章節(jié)后都新編了復習題(多選題、問答題)及參考答案,便于廣大師生教學參考及檢查學習效果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