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學習考察一年。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諸方面作出深入的觀察,且皆有獨到的思考和感悟。另外,作者身在異域,卻始終心系祖國。在對美國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強烈的報國之愿,讀來令人感動。本書前言方舟是個有“靜氣”的人。讀著他寫的這一本《橫看成嶺——赴美學習感思錄》,我慢慢地靜下心,回想他跟我的一段共同經歷:在美國走走、停停、看看、想想。他歷時1年,先后以兩所大學作“根據地”,我為時半年,在另一個校園。方舟在書中有一處寫道,他的指導老師Marita女士問他:“你沒來美國學習之前,你認為美國人是怎樣的呢?”他寫這本書,我想有一個初衷就是要澄清許多因為不了解而生出的誤解,提醒自己和別人糾正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我在美國另一個校園,有位老師也曾提醒:不要急著作結論、下判斷,先多多地觀察,到處去explore(探索)。今天,讀方舟的書而憶起這些話,我有了些感悟。在美國住著,總可以聲稱自己是“近距離”乃至“零距離”地在觀察了吧?總可以說自己“眼見為實”、“親歷體驗”,材料是“第一手”,因此“所言非虛”了吧?其實都不然。在華盛頓坐地鐵,那兒的車站是不事裝飾的水泥墻面、水泥地面,這時有人就說了:比我們上海的地鐵差遠了。我們的地鐵車站大理石墻面、大理石地面,光潔如鏡堪比賓館大堂??墒侨绱斯饣牡孛孢m合匆匆行走嗎?到底應該注重使用功能還是裝飾效果?在紐約坐地鐵,一個個車站臟而破舊,又有人迅速得出了比較的結論??墒侨思艺\營了100年,適合這樣的新舊對比嗎?為什么不再了解一下蓬頭垢面的它運營的高效率?可見“零距離觀察”完全可能“觀”而不“察”,急躁輕率硬生生拉扯出認識與真實之間的距離乃至隔閡。偏頗的結論、判斷由此而生,偏見阻斷探究??梢姟把垡姟辈灰姷谩盀閷崱?,在“看到”之后還需要探究一件事一個人的背景;“體驗”不一定可靠,還需要學習,將知識與感受相互引證。否則,收獲的仍是偏見。所以,要有“靜氣”。文如其人。讀者可以在這本書的字里行間看到方舟:他不急不躁,多方觀察,努力把一件事一個人的各個側面看得周全;他不斷在與人交流,了解別人的種種觀察和體驗所得;除了以親歷獲取第一手材料,他在課堂、圖書館埋頭攻讀,從前人留下的知識中汲取著更多素材和養(yǎng)料;他警惕并剔除著自己的偏見,保持開放的頭腦,隨時準備充實自己的見聞、修正自己的認識、豐富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