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一個十分豐富而完整的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不斷發(fā)展壯大,并取得重大成就是重要理論。但是,長時期以來,尤其是斯大林對生產關系的定義被神圣化之后,所有制被簡單地界定為僅僅是一個生產資料產權歸屬的問題,形成了通常所說的傳統所有制理論。傳統所有制理論是構成無產階段采用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傳統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以及確立以階段斗爭為中心的無產階段專政條件下繼續(xù)革命理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盡管這一理論抓住了所有制問題關于生產資料的產權歸屬這一核心問題,曾經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建設史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成為我們衡量從前蘇聯到中國等國家科學社會主義運動成就,以及衡量西方發(fā)達國家社會主義運動成就的一個基本標準。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發(fā)展和時代的變化,它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矛盾。我們把“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探析“的涵義表述為:以生產資料產權的占有為基礎,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三種權能的總和。在當代混合經濟和國家干預條件下,生產資料的占有權和支配權與使用權在相當程度上已經發(fā)生了分離。生產資料占有權的私有形式和占有權的社會化形式,與生產資料的支配權和使用權的社會化相結合,構成了生產資料社會化——混合經濟的最重要特征,成為確定各種經濟成分所有制性質的根本依據,混合所有制經濟已經構成為當代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