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彝語,是彝族使用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緬語接近,與傈僳語、哈尼語、拉祜語、納西語、基諾語、姆比僳語、桑孔語、嘎卓語、怒蘇語;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的阿卡語;越南、老撾的普諾伊語等屬同一語支——彝語支。本書描寫的彝語諾蘇話,分布在彝族主要聚居區(qū)之一的四川、云南大小涼山,操諾蘇話的大約有二百五十萬人。目前,大小涼山彝族使用著彝文規(guī)范字,是一種規(guī)范了的書寫諾蘇話的音節(jié)文字。彝語語法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人開始研究,民族語言學家傅懋動、袁家驊、馬學良、高華年、陳士林先生等先后發(fā)表過各種語法論著。繼之,又有一些語法教材問世,如李民、馬明《涼山彝語語法》(1987);張余蓉、蔡堃《現(xiàn)代涼山彝語語法》(1995)等。這些,都為以后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彝語語法打下了基礎。彝族淵源出自古羌人,彝語是藏緬語族彝語支中一種較具代表性的語言,至今彝語仍保存著一些藏緬語族的古老形態(tài)與粘著成分,如:動詞的自動、使動范疇和聲母輔音濁清交替;代詞屬格和聲調變化等屈折形式;動詞加詞綴表示“式”、“體”等粘著形式……等。但彝族在歷史上是由種種不同的氏族、部落和部族融合起來的人們共同體,彝族先民從西北向西南遷移,與當?shù)氐腻?、越系等各族融合、發(fā)展,并深受漢族文化和經濟的影響,語言結構類型也發(fā)生著質的變化。詞形大多已固定不發(fā)生變化;詞在句中的功能往往依靠詞序和詞與詞意義上的結合表示;脫離詞根,獨立于句中的音節(jié),表示某種語法范疇的助詞的作用加強,數(shù)量增多,在結構上,彝語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分析型語言。本書在方法上著重于研究彝語詞在句中出現(xiàn)的先后位置;詞在不同位置上的功能;詞的復雜組合與內部構造;詞的形態(tài)與詞根附加成分的形式變化;詞與虛化詞的結合關系及作用;詞與詞的意義聯(lián)結關系等。為了便于揭示一般規(guī)律,把句子分成了標準句和非標準句,著手于句法探討,著重于詞類劃分。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語音與構詞;第二章、詞序與類別;第三章、句型與功能;第四章、詞類;第五章、復合句。第一、二、三、五章由陳康執(zhí)筆,第四章由巫達執(zhí)筆。本書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基金和國家民委語文室資助。蒙伍精華主任、孫宏開先生撥冗作序,黃行先生著言推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為本書的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與幫助,寧玉、謝英同志在編排、制作等方面作了許多工作。在此我們一并致以誠摯的感謝。書中疏漏和錯誤之處望讀者批評指正。作者199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