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文集共收論文17篇。 其中上古音1篇,即《用聲母腭化因素*j來代替上古漢語的介音*r》(1994),這是針對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聲母體系中為解釋精組、端組分別演變出莊組與知組以及二等韻的來源,而構擬的介音*r,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平山先生認為中古的知組還未演變?yōu)榫砩嘁簦?r介音就失去作用,還不如用腭化因素*j。記得平山先生在1993年9月大阪第2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研討會上宣讀此文后引起了與會者的興趣和討論。 其他16篇大致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關于探討中古音及其到近代或現(xiàn)代的演變規(guī)律的;一組是研究漢語聲調史的,著重探討現(xiàn)代漢語一些方音的變調現(xiàn)象,并分析其成因,或構擬其古調值的。 后一組共有11篇,其中《日僧安然里關于唐代聲調的記載》(1987)主要從文獻上進行分析,認為唐代平上去入四聲已分輕、重,即陰、陽;還介紹了唐時日本與中國交往的歷史及日本漢語音韻學史的情況,考證了日語里吳音與漢音之始(初時吳音叫和音,漢音稱正音),令我們增長不少見識。《中古漢語的清入聲與北京話聲調的對應規(guī)律》(1990)一文,對一般認為北京話里古清入字的演變無規(guī)律可尋的現(xiàn)象,從文言與白話的不同層次以及語法詞性的區(qū)別重新作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一些有趣的對應規(guī)律,視角新穎。1989年曾在北大講臺上作過報告,頗受歡迎,后發(fā)表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