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臨床醫(yī)學疑難雜病八大證治

疑難雜病八大證治

疑難雜病八大證治

定 價:¥29.00

作 者: 王付主編
出版社: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醫(yī)學

ISBN: 9787801946478 出版時間: 2005-06-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0cm 頁數(shù): 399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疑難雜病八大證治》是一本很好的中醫(yī)臨床診療學參考書。作者針對基層醫(yī)師臨床工作中經(jīng)常遇見的“疑難雜病”而又缺乏治療方法的實際情況,以西醫(yī)八大系統(tǒng)即:消化、呼吸、神經(jīng)及精神、循環(huán)及血液、運動、泌尿、生殖、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分類法為“綱”,以中醫(yī)的氣、血、虛、寒、熱、痰、濕、燥(風)八大證治辨別分型為“目”。在“目”中分設有:病因病理、辨別要點、辨證用方。在辨證用方中,詳細地介紹了每一證型的辨證規(guī)則、治療方案、代表方劑、方藥組成、用藥要點、隨癥加減等內(nèi)容。本書堅持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理念,開拓出一種新穎的辨證思路,啟發(fā)讀者怎樣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如何正確地診治臨床上的疑難雜病,其內(nèi)容豐富,提綱挈領,簡明實用。適于各級中醫(yī)、西學中臨床醫(yī)師及中醫(yī)院校在校生、實習生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王付,男,1958年生,河南省濟源市人,1989年研究生畢業(yè)于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獲碩士學位,現(xiàn)任河南中醫(yī)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河南省高校中青年優(yōu)秀骨干教師。主要從事《傷寒論》、《方劑學》教學、臨床與科研工作,出版了大量研究應用《傷寒雜病論》的著作,代表著作有《傷寒內(nèi)科論》、《傷寒雜病論字詞句大辭典》、《傷寒雜病論臨床用方必讀》、《傷寒雜言不由衷論癥狀鑒別與治療》、《傷寒雜病論湯方現(xiàn)代研究及應用》、《仲景方臨床應用指導》、《經(jīng)方配伍用藥指南》、《經(jīng)方藥物藥理臨證指南》、《經(jīng)方辨治疑難雜病技巧》、《經(jīng)方學用解讀》、《經(jīng)方藥對》、《用方臨證指要》、《用方本伍技巧》、《陽痿證治》、《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治胃痛胃脹100法》等20部,累計700余萬字;曾先后在《中醫(yī)雜志》等50家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完成科研成果及在研課題12項,其中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第一作者)。對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肝炎、胃腸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關節(jié)痛,男性病等疑難雜病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概述 (1)

第一節(jié) 從氣論治 (2)
一、病因病理 (2)
二、辨別要點 (3)
三、辨證用方 (3)
(一)脾胃氣虛證 (3)
(二)中氣下陷證 (4)
(三)氣虛氣滯證 (5)
(四)肝氣郁滯證 (6)
(五)肝氣犯胃證 (7)
(六)肝郁脾虛證 (8)
(七)氣郁濕阻證 (9)
第二節(jié) 從血論治 (10)
一、病因病理 (10)
二、辨證要點 (10)
三、辨證用方 (11)
(一)血瘀氣滯證 (11)
(二)血瘀氣虛證 (12)
(三)血瘀陰虛證 (13)
(四)瘀血內(nèi)熱證 (14)
(五)氣血虛弱證 (15)
(六)血熱出血證 (16)
第三節(jié) 從虛論治 (17)
一、病因病理 (17)
二、辨別要點 (18)
三、辨證用方 (19)
(一)氣陰兩虛證 (19)
(二)脾胃陰虛證 (20)
(三)脾虛夾濕證 (21)
(四)中虛濕熱證 (22)
(五)脾胃虛寒證 (23)
(六)陽虛寒飲證 (24)
(七)脾腎虛寒證 (25)
(八)肝陰虛證 (26)
第四節(jié) 從寒論治 (27)
一、病因病理 (27)
二、辨別要點 (28)
三、辨證用方 (28)
(一)脾胃寒滯證 (28)
(二)脾胃寒飲證 (29)
(三)脾胃寒瘀證 (30)
(四)小腸虛寒證 (31)
(五)大腸虛寒證 (32)
第五節(jié) 從熱論治 (33)
一、病因病理 (33)
二、辨別要點 (34)
三、辨證用方 (35)
(一)胃熱氣逆證 (35)
(二)胃熱絡瘀證 (36)
(三)胃熱陰傷證 (37)
(四)肝胃郁熱證 (38)
(五)胃熱消中證 (39)
(六)脾胃濕熱證 (40)
(七)肝膽濕熱證 (41)
(八)太陰脾約證 (42)
(九)膽熱氣郁證 (43)
(十)大腸濕熱證 (44)
第六節(jié) 從痰論治 (45)
一、病因病理 (45)
二、辨證要點 (46)
三、辨證用方 (47)
(一)脾胃寒痰證 (47)
(二)胃脘痰熱證 (48)
(三)中虛痰蘊證 (49)
(四)痰阻氣逆證 (50)
(五)痰阻氣郁證 (51)
(六)痰阻血瘀證 (51)
(七)痰阻食滯證 (53)
(八)痰濕阻結(jié)證 (54)
(九)痰飲膠結(jié)證 (55)
(十)脘膈痰阻證 (56)
第七節(jié) 從濕論治 (57)
一、病因病理 (57)
二、辨別要點 (58)
三、辨證用方 (58)
(一)濕困脾胃證 (58)
(二)濕困氣郁證 (59)
(三)脾胃水氣證 (60)
(四)脾虛濕困證 (61)
(五)脾虛水泛證 (62)
第八節(jié) 從燥論治 (63)
一、病因病理 (63)
二、辨別要點 (63)
三、辨證用方 (63)
(一)胸膈燥結(jié)證 (63)
(二)大腸燥結(jié)證 (64)第二章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概述 (66)

第一節(jié) 從氣論治 (67)
一、病因病理 (67)
二、辨別要點 (68)
三、辨證用方 (68)
(一)肺衛(wèi)氣虛證 (68)
(二)肺氣虛弱證 (69)
(三)肺腎氣虛證 (70)
(四)肺氣郁閉證 (72)
(五)氣虛感冒證 (72)
第二節(jié) 從血論治 (74)
一、病因病理 (259)
二、辨別要點 (259)
三、辨證用方 (260)
(一)血熱淋證 (260)
(二)瘀血淋證 (260)
第三節(jié) 從虛論治 (262)
一、病因病理 (262)
二、辨別要點 (262)
三、辨證用方 (262)
(一)腎陽虛淋證 (262)
(二)腎陰虛淋證 (264)
(三)脾虛淋證 (264)
第四節(jié) 從寒論治 (266)
一、病因病理 (266)
二、辨別要點 (266)
三、辨證用方 (266)
寒凝閉阻證 (266)
第五節(jié) 從熱論治 (267)
一、病因病理 (267)
二、辨別要點 (267)
三、辨證用方 (268)
(一)肺熱淋證 (268)
(二)肝熱淋證 (269)
第六節(jié) 從痰論治 (270)
一、病因病理 (270)
二、辨別要點 (270)
三、辨證用方 (270)
痰濁淋證 (270)
第七節(jié) 從濕論治 (271)
一、病因病理 (271)
二、辨別要點 (272)
三、辨證用方 (272)
濕熱淋證 (272)
第八節(jié) 從燥論治 (273)
一、病因病理 (273)
二、辨別要點 (273)
三、辨證用方 (273)
燥熱淋證 (273)第七章 生殖系統(tǒng)疾病婦科疾病 (275)

第一節(jié) 從氣論治 (276)
一、病因病理 (276)
二、辨別要點 (276)
三、辨證用方 (277)
(一)氣不固血證 (277)
(y-)中氣下陷證 (278)
(三)肝氣郁滯證 (279)
(四)沖氣上逆證 (280)
第二節(jié) 從血論治 (281)
一、病因病理 (281)
二、辨別要點 (282)
三、辨證用方 (282)
(一)血虛證 (282)
(二)血瘀證 (283)
(三)血瘕證 (284)
(四)血寒證 (285)
(五)血熱證 (286)
第三節(jié) 從虛論治 (288)
一、病因病理 (288)
二、辨別要點 (289)
三、辨證用方 (289)
(一)腎氣虛弱證 (289)
(二)腎陰虛證 (290)
(三)腎陽虛證 (292)
(四)腎陰陽俱虛證 (293)
(五)肝血不足證 (294)
(六)肝陰虛證 (295)
(七)心脾兩虛證 (296)
第四節(jié) 從寒論治 (297)
一、病因病理 (297)
二、辨別要點 (297)
三、辨證用方 (298)
(一)寒從外襲證 (298)
(二)陽虛生寒證 (299)
第五節(jié) 從熱論治 (300)
一、病因病理 (300)
二、辨別要點 (300)
三、辨證用方 (300)
(一)肝郁化火證 (300)
(二)熱擾沖任證 (301)
(三)熱入血室證 (302)
第六節(jié) 從痰論治 (303)
一、病因病理 (303)
二、辨別要點 (303)
三、辨證用方 (304)
痰濕停滯證 (304)
第七節(jié) 從濕論治 (305)
一、病因病理 (305)
二、辨別要點 (305)
三、辨證用方 (306)
(一)脾濕肝郁證 (306)
(二)脾虛濕盛證 (307)
(三)陽虛濕濁證 (308)
(四)濕毒下注證 (309)
(五)熱毒下注證 (3io)
第八節(jié) 從燥論治 (311)
一、病因病理 (311)
二、辨別要點 (311)
三、辨證用方 (312)
(一)胃燥瘀熱證 (312)
(二)臟躁證 (313)
男科疾病 (314)
第九節(jié) 從氣論治 (314)
一、病因病理 (314)
二、辨別要點 (315)
三、辨證用方 (315)
(一)肝氣郁滯證 (315)
(二)脾胃氣虛證 (316)
(三)肺氣虛弱證 (317)
(四)心氣虛弱證 (318)
第十節(jié) 從血論治 (319)
一、病因病理 (319)
二、辨別要點 (319)
三、辨證用方 (320)
(一)血瘀肝郁證 (320)
(二)血瘀腎虛證 (321)
(三)心血虛證 (322)
第十一節(jié) 從虛論治 (323)
一、病因病理 (323)
二、辨別要點 (324)
三、辨證用方 (324)
(一)肝陰虛證 (324)
(二)腎虛肝郁證 (325)
(三)腎陽虛證 (326)
(四)腎陰陽虛證 (327)
(五)心腎不交證 (328)
(六)心腎陰虛證 (329)
第十二節(jié) 從寒論治 (330)
一、病因病理 (330)
二、辨別要點 (330)
三、辨證用方 (330)
(一)寒滯肝脈證 (330)
(二)寒凝腎虛證 (331)
(三)肝腎寒滯證 (332)
第十三節(jié) 從熱論治 (333)
一、病因病理 (333)
二、辨別要點 (334)
三、辨證用方 (334)
(一)熱灼肝陰證 (334)
(二)酒毒傷腎證 (335)
(三)心脾郁熱證 (336)
第十四節(jié) 從痰論治 (337)
一、病因病理 (337)
二、辨別要點 (338)
三、辨證用方 (338)
(一)痰阻肝脈證 (338)
(二)痰蒙腎陽證 (339)
(三)痰滯心脾證 (340)
第十五節(jié) 從濕論治 (341)
一、病因病理 (341)
二、辨別要點 (342)
三、辨證用方 (342)
(一)濕熱下注證 (342)
(二)寒濕下注證 (343)
第十六節(jié) 從風論治 (344)
一、病因病理 (344)
二、辨別要點 (344)
三、辨證用方 (344)
風動筋脈證 (344)第八章 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概述 (346)

第一節(jié) 從氣論治 (347)
一、病因病理 (347)
二、辨別要點 (347)
三、辨證用方 (348)
(一)氣虛神厥證 (348)
(二)氣虛水氣證 (349)
(三)肺脾氣虛證 (350)
(四)氣郁痰阻證 (351)
(五)氣血兩虛證 (352)
第二節(jié) 從血論治 (353)
一、病因病理 (353)
二、辨別要點 (353)
三、辨證用方 (353)
(一)瘀血內(nèi)熱證 (353)
(二)心脾血虛證 (354)
第三節(jié) 從虛論治 (355)
一、病因病理 (355)
二、辨別要點 (356)
三、辨證用方 (357)
(一)心肝陰墟證 (357)
(二)脾腎陽虛證 (358)
(三)腎陰虛證 (359)
(四)陰虛火旺證 (360)
(五)陰陽兩虛證 (361)
(六)腎陽虛微證 (362)
第四節(jié) 從寒論治 (363)
一、病因病理 (363)
二、辨別要點 (363)
三、辨證用方 (363)
肺寒氣虛證 (363)
第五節(jié) 從熱論治 (364)
一、病因病理 (364)
二、辨別要點 (365)
三、辨證用方 (366)
(一)濕熱郁蒸證 (366)
(二)肺熱消渴證 (366)
(三)胃熱熾盛證 (367)
(四)脾胃瘀熱證 (368)
(五)肝熱氣逆證 (369)
(六)肝火郁結(jié)證 (370)
第六節(jié) 從痰論治 (371)
一、病因病理 (371)
二、辨別要點 (372)
三、辨證用方 (372)
(一)痰阻血瘀證 (372)
(二)痰濁內(nèi)盛證 (373)
(三)痰氣瘀阻證 (374)
第七節(jié) 從濕論治 (375)
一、病因病理 (375)
二、辨別要點 (376)
三、辨證用方 (376)
(一)濕毒浸淫證 (376)
(二)水濕浸潰證 (377)
(三)濕熱水氣證 (378)
第八節(jié) 從燥論治 (379)
一、病因病理 (379)
二、辨別要點 (380)
三、辨證用方 (380)
(一)肺燥胃熱腎虛證 (380)
(二)血燥陰虛證 (381)
(三)水氣致燥證 (382)附錄 方劑歌訣 (384)
方劑索引 (394)
參考文獻 (399)
一、病因病理 (74)
二、辨別要點 (75)
三、辨證用方 (75)
(一)熱傷肺絡證 (75)
(二)肝火犯肺證 (76)
(三)陰虛咯血證 (77)
(四)氣不攝血證 (78)
(五)肺熱咯血證 (79)
(六)瘀阻肺絡證 (80)
第三節(jié) 從虛論治 (81)
一、病因病理 (81)
二、辨別要點 (83)
三、辨證用方 (84)
(一)肺脾氣虛證 (84)
(二)肺熱津傷證 (85)
(三)肺氣虛寒證 (86)
(四)肺氣虛熱證 (87)
(五)肺虛瘀阻證 (88)
(六)肺腎陰虛證 (89)
(七)肺熱血虛證 (90)
(八)氣陰兩虛證 (91)
(九)肺腎虛弱證 (92)
(十)陽虛血瘀證 (93)
(十一)陰陽兩虛證 (94)
(十二)陽氣虛脫證 (95)
(十三)陽虛水泛證 (96)
第四節(jié) 從寒論治 (97)
一、病因病理 (97)
二、辨別要點 (98)
三、辨證用方 (99)
(一)風寒犯肺證 (99)
(二)寒飲哮喘證 (100)
(三)寒飲郁肺證 (101)
(四)肺腎寒水證 (102)
(五)寒痰內(nèi)閉證 (103)
(六)肺寒夾熱證 (104)
第五節(jié) 從熱論治 (105)
一、病因病理 (105)
二、辨別要點 (106)
三、辨證用方 (106)
(一)肺熱衛(wèi)閉證 (106)
(二)風熱犯肺證 (107)
(三)肺熱哮喘證 (108)
(四)肺胃積熱證 (109)
(五)心肺瘀熱證 (110)
(六)肺熱支飲證 (111)
第六節(jié) 從痰論治 (112)
一、病因病理 (112)
二、辨別要點 (113)
三、辨證用方 (114)
(一)痰濕蘊肺證 (114)
(二)痰濁壅肺證 (115)
(三)肺實腎虛證 (116)
(四)痰熱蘊肺證 (117)
(五)痰熱內(nèi)閉證 (118)
(六)痰熱中阻證 (119)
(七)痰熱動風證 (120)
(八)痰熱氣虛證 (121)
第七節(jié) 從濕論治 (122)
一、病因病理 (122)
二、辨別要點 (123)
三、辨證用方 (123)
(一)暑濕傷肺證 (123)
(二)風水犯肺證 (124)
(三)水結(jié)胸脅證 (125)
第八節(jié) 從燥論治 (126)
一、病因病理 (126)
二、辨別要點 (126)
三、辨證用方 (127)
(一)涼燥傷肺證 (127)
(二)溫燥傷肺證 (128)第三章 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疾病概述 (129)

第一節(jié) 從氣論治 (130)
一、病因病理 (130)
二、辨別要點 (131)
三、辨證用方 (131)
(一)心氣虛弱證 (131)
(二)心肺氣虛證 (132)
(三)氣虛絡瘀證 (133)
(四)脾氣虛弱證 (134)
(五)肝氣郁滯證 (135)
(六)氣逆動風證 (136)
(七)氣閉心竅證 (137)
第二節(jié) 從血論治 (138)
一、病因病理 (138)
二、辨別要點 (139)
三、辨證用方 (140)
(一)血瘀氣滯證 (140)
(二)血瘀精虧證 (141)
(三)血瘀風痰證 (142)
(四)瘀阻經(jīng)竅證 (143)
(五)血熱動血證 (144)
(六)血虛動風證 (144)
第三節(jié) 從虛論治 (146)
一、病因病理 (146)
二、辨別要點 (148)
三、辨證用方 (150)
(一)心陰血虛證 (150)
(二)心腎虛熱證 (151)
(三)腎精不足證 (151)
(四)腎陽虛弱證 (152)
(五)氣血虛弱證 (153)
(六)心脾兩虛證 (154)
(七)脾胃虛弱證 (155)
(八)脾腎陽虛證 (156)
(九)肝陰血虛證 (157)
(十)肝腎陰虛證 (158)
(十一)陰虛動風證 (159)
(十二)陰虛火旺證 (160)
(十三)陽虛寒凝證 (161)
(十四)陽虛痰阻證 (162)
(十五)心膽氣虛證 (163)
第四節(jié) 從寒論治 (164)
一、病因病理 (164)
二、辨別要點 (165)
三、辨證用方 (165)
(一)寒襲筋脈證 (165)
(二)寒飲泛溢證 (166)
(三)寒濕痹阻證 (167)
(四)寒濕下注證 (168)
(五)寒凝血瘀證 (169)
第五節(jié) 從熱論治 (170)
一、病因病理 (170)
二、辨別要點 (171)
三、辨證用方 (172)
(一)心火內(nèi)擾證 (172)
(二)風熱肆虐證 (173)
(三)肺熱焦痿證 (174)
(四)肝火內(nèi)擾證 (175)
(五)肝陽上亢證 (175)
(六)肝膽郁熱證 (176)
(七)胃熱上攻證 (177)
(八)熱毒壅盛證 (178)
第六節(jié) 從痰論治 (179)
一、病因病理 (179)
二、辨別要點 (181)
三、辨證用方 (181)
(一)痰濁中阻證 (181)
(二)痰阻經(jīng)絡證 (182)
(三)痰蒙清竅證 (183)
(四)痰阻血瘀證 (184)
(五)痰熱內(nèi)擾證 (185)
(六)痰熱風虐證 (186)
(七)心脾痰風證 (187)
第七節(jié) 從濕論治 (189)
一、病因病理 (189)
二、辨別要點 (189)
三、辨證用方 (189)
(一)濕濁蘊結(jié)證 (189)
(二)濕熱浸淫證 (190)
第八節(jié) 從燥論治 (191)
一、病因病理 (191)
二、辨別要點 (192)
三、辨證用方 (192)
燥熱蘊結(jié)證 (192)第四章 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血液疾病概述 (194)

第一節(jié) 從氣論治 (195)
一、病因病機 (195)
二、辨別要點 (195)
三、辨證用方 (196)
(一)心氣虛弱證 (196)
(二)心脾氣虛證 (197)
(三)氣陰兩虛證 (197)
(四)氣滯血瘀證 (198)
第二節(jié) 從血論治 (199)
一、病因病理 (199)
二、辨別要點 (200)
三、辨證用方 (201)
(一)心血不足證 (201)
(二)氣血兩虛證 (201)
(三)心脈瘀阻證 (202)
(四)寒瘀水氣證 (203)
(五)瘀熱阻脈證 (204)
第三節(jié) 從虛論治 (205)
一、病因病理 (205)
二、辨別要點 (206)
三、辨證用方 (206)
(一)心陽虛證 (206)
(二)心陰虛證 (207)
(三)心陽暴脫證 (208)
(四)肝腎陰虛證 (209)
(五)陽虛寒凝證 (210)
(六)陽虛血瘀證 (211)
第四節(jié) 從熱論治
一、病因病理 (212)
二、辨別要點 (212)
三、辨證用方 (213)
寒凝脈阻證 (213)
第五節(jié) 從熱論治 (214)
一、病因病理 (214)
二、辨別要點 (214)
三、辨證用方 (214)
(一)心火內(nèi)盛證 (214)
(二)肝熱陰虛證 (215)
(三)血熱妄行證 (216)
第六節(jié) 從痰論治 (217)
一、病因病理 (217)
二、辨別要點 (218)
三、辨證用方 (218)
(一)痰阻心脈證 (218)
(二)痰火擾心證 (219)
(三)痰迷心竅證 (220)
第七節(jié) 從濕論治 (221)
一、病因病理 (221)
二、辨別要點 (222)
三、辨證用方 (222)
水濕凌心證 (222)
第八節(jié) 從風論治 (223)
一、病因病理 (223)
二、辨別要點 (223)
三、辨證用方 (223)
風夾虛瘀證 (223)第五章 運動(風濕及結(jié)締組織)系統(tǒng)疾病概述 (225)

第一節(jié) 從氣論治 (226)
一、病因病理 (226)
二、辨別要點 (226)
三、辨證用方 (226)
(一)氣血虛痿證 (226)
(二)氣郁脈阻證 (227)
(三)氣血虛癰疽證 (228)
第二節(jié) 從血論治 (229)
一、病因病理 (229)
二、辨別要點 (230)
三、辨證用方 (230)
(一)瘀血阻絡證 (230)
(二)陽郁瘀血證 (231)
(三)外傷瘀血證 (232)
第三節(jié) 從虛論治 (233)
一、病因病理 (233)
二、辨別要點 (233)
三、辨證用方 (234)
(一)肝腎虛弱證 (234)
(二)陽虛痹證 (235)
(三)陽虛熱郁痹證 (235)
第四節(jié) 從寒論治 (236)
一、病因病理 (236)
二、辨別要點 (237)
三、辨證用方 (237)
(一)寒濕氣虛證 (237)
(二)寒濕表實痹證 (238)
(三)陰疽證 (239)
第五節(jié) 從熱論治 (240)
一、病因病理 (240)
二、辨別要點 (240)
三、辨證用方 (241)
(一)熱郁痹證 (241)
(二)熱毒血證 (242)
(三)營衛(wèi)瘀熱證 (243)
(四)陽癰證 (244)
第六節(jié) 從痰論治 (245)
一、病因病理 (245)
二、辨別要點 (245)
三、辨證用方 (245)
痰阻脈絡證 (245)
第七節(jié) 從濕論治 (246)
一、病因病理 (246)
二、辨別要點 (247)
三、辨證用方 (247)
(一)濕著筋脈證 (247)
(二)濕熱痿證 (248)
(三)濕毒腳氣證 (249)
第八節(jié) 從風論治 (250)
一、病因病理 (250)
二、辨別要點 (250)
三、辨證用方 (251)
(一)風中于頭證 (251)
(二)風中于面證 (252)
(三)風寒濕痹證 (252)
(四)風中肌膚證 (253)第六章 泌尿系統(tǒng)疾病概述 (255)

第一節(jié) 從氣論治 (255)
一、病因病理 (255)
二、辨別要點 (256)
三、辨證用方 (256)
(一)氣虛淋證 (256)
(二)氣郁淋證 (257)
(三)氣虛遺尿證 (258)
第二節(jié) 從血論治 (259)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