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七歲的孩子,因為父親的關系,家中曾短暫養(yǎng)過一只小藏獒。十四年后,當他以記者的身份深入草原采訪時,這只長大成人的碩大黑藏獒竟然在一瞬間認出了他。這樣的故事,在藏民與藏獒之間,大概只能算做司空見慣,但是卻讓人到中年的作家楊志軍記憶縈懷。2005年,他完成了一部叫《藏獒》的小說,被作為今年《當代》第五期頭條發(fā)表時,他在后記開篇留下了這樣的話:“一切都來源于懷念???對父親,也對藏獒?!备赣H曾是深入草原的援藏干部,在草原干過20年,辦過學校,也當過領導。他和藏獒的故事至今還在草原流傳,但是父親已然逝去,草原上的藏獒也漸漸成為現代人手中升值的活動資產。楊志軍以他的《藏獒》,完成了對最后一批馳騁在草原上的驍勇、機智的藏獒的追憶,也同時補寫了一段解放初期草原部落紛爭與融合的歷史。故事選定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藏區(qū)草原,世代形成的部落恩怨還在,神秘的信仰崇拜還在起作用,“父親”、白主任、汪政委等一批入藏干部駐扎到草原上,他們必須學會與草原牧民交朋友,同時調合部落恩怨。而書中的“父親”,在無意間,用一袋天堂果(即花生),將七個上阿媽草原的小男孩與一只雪山藏獒引到西結古草原,引爆了一場深埋在兩個部落間的宿怨。七個小男孩,成為西結古草原人復仇的對象,而角斗的雙方,則是各衛(wèi)其主的藏獒。藏獒的身后,還有草原上各種動物角色:藏狗、狼、金錢豹……彼此制約,形成險象環(huán)生的生物鏈,藏獒的角色尤其復雜:在人與狼的沖突中,它們要保護人類的安全;而在人與人的沖突中,它們要捍衛(wèi)自己的部落;寺廟的喇嘛需要格外尊崇,同時還有自己的獒王……作為狼的天敵,它們不屑于小算計、小花招,卻必須具有超人的智慧與計謀。而只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藏獒,才能成為領地的獒王。藏獒的世界,被楊志軍寫得有如武俠江湖,有大俠間的比武、有情敵間的較量,一次次的高手過招,小說臨近結尾處的兩次比武,猶顯得逼人魂魄:上阿媽草原的藏獒必須與西結古草原的獒王比武,才能印證自己是傳說中的雪山神獅;他必須戰(zhàn)勝送鬼人用仇恨養(yǎng)大的飲血王黨項羅剎,才能維護領地的安全……而最終征服飲血王黨項羅剎的,不是獒王的威力,而是書中父親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