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二十世紀末的今天,隨著社會轉型時期到來,商業(yè)化、世俗化的浪潮洶涌高漲,席卷而至。文學領域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沖擊和侵襲,有目共睹。丈人世俗化和文學世俗化已成當今時尚,普遍流行。傳統(tǒng)的士志于道已轉變成士志于利;文以載道已轉變?yōu)槲囊暂d欲。對于上述文化現象,眾說紛紜,多有歧義,由此引發(fā)的學術討論和文藝論爭,則是方興未艾,高潮迭起,深受廣大讀者關注。這一方面反映出上個世紀末文化界、學術界多元競爭、空前活躍的生動局面;一方面也輻射出在世紀之交的一動蕩之中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沖突和文化選擇,這是極富時代意義的。特別是當前學術討論和文藝論爭中產生的一些不同流俗、獨立思考的文章,不但有益于健康學術氛圍的傳揚,更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確彌足珍貴。德國古典哲學家費希特在《論學者的使命》中指出,學者真正的使命是:“高度重視人類一般的實際發(fā)展過程,并經常促進這種發(fā)展過程。”他意味深長地說:“一個喪魂落魄的時代,把它自己所不能攀登的一切稱為狂想,它帶著恐懼的心情,使自己的視線避.開一幅只能看到自己麻木不仁和卑鄙可恥的畫面?!币虼?,真正的學者應該具有一種精神,一種為真理和學術獻身的精神。誠如費希特所言“把我這個時代和后代的教化工作擔當起來;從我們的工作中產生出未來各代人的道路”。為了給當前廣大讀者提供世紀之交較為典型、豐富的文化信息,給今后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提供具有文化價值和代表性的參考史料,我們收集選編了這本書稿,但愿對當代的文化建設有所助益,對廣大讀者有所啟迪。由于編選者能力和條件所限,遺珠之憾在所難免,懇切期望得到廣大讀者及方家諒解和指教。本書再版之際,再一次感謝所有參予本書撰稿的學者和批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