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人才學中國歷代禮賢通觀

中國歷代禮賢通觀

中國歷代禮賢通觀

定 價:¥98.00

作 者: 廉守昌主編
出版社: 齊魯書社
叢編項:
標 簽: 人才

ISBN: 9787533306373 出版時間: 1997-07-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121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暫缺《中國歷代禮賢通觀》簡介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歷代禮賢通觀》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一)總論篇
   遠古至秦
    唐堯以實踐取賢
    孔子曰“政在選臣
    孔子之門考以四科
    孔子曰“赦小過舉賢才”
    孔子曰不能以言以貌取人
    秦孝公下招賢令
    李斯上書諫秦始皇除逐客令
   前 后 漢
    漢高祖招賢令
    漢高祖論相
    漢惠帝詔令舉民孝弟力田者
    漢文帝詔令舉賢良方正
    晁錯對漢文帝詔策
    張釋之勸漢文帝勿以口辯拜官
    賈山對漢文帝以《至言》
    鄒陽獄中上書
    漢武帝詔令四科取士
    漢武帝詔令舉孝廉
    漢武帝詔令舉秀才
    司馬遷再論不能以貌取人
    王吉諫漢宣帝謹選左右之吏
    漢元帝詔令京房作考功課吏法
    京房諫漢元帝勿用巧佞
    谷永諫漢成帝尊賢考功
    李尋諫漢哀帝博聚英俊
    王嘉諫漢哀帝愛賢材
    漢光武帝廣設(shè)科目招眾賢
    朱浮諫太學宜廣博士之選
    郭伋諫漢光武帝不宜專用南陽人
    漢章帝詔令鄉(xiāng)舉里選
    韋彪諫漢章帝選舉務(wù)得其人
    漢和帝詔令選舉良才
    樊準諫鄧太后寵進儒雅
    丁鴻上言以人口比例舉孝廉
    王符著《實貢篇》
    黃瓊諫漢順帝以四科察舉人才
    呂強諫漢靈帝信忠良遠佞邪
   魏晉南北朝
    曹操唯才是舉
    曹操論將
    陳群建議制九品官人法
    魏明帝詔令課試
    杜恕上疏論考課之制
    杜恕諫魏明帝用人必盡其力
    劉劭受詔作《都官考課》
    傅嘏難劉助考課法
    楊阜諫魏明帝致治在于任賢
    陸凱諫孫皓取士以賢
    賀邵諫孫皓旌賢表善
    杜預(yù)受詔為黜陟之課
    荀勖論進善去惡
    劉毅痛陳九品中正制之弊害
    衛(wèi)瓘上疏除九品中正之制
    山簡諫晉懷帝選舉官吏
    丁潭諫晉元帝恃人須才
    王彪之諫晉簡文帝澄朝風
    魏文成帝詔令明黜陟
    魏孝文帝定考課明黜陟
    韓顯宗諫魏孝文帝進賢求才
    魏宣武帝詔令通考官吏
    崔鴻諫魏宣武帝對官吏問賢愚
    蕭寶夤論考官
    周朗論用賢
    謝莊諫宋孝武帝廣用人材
    齊武帝詔令隨才授職
    薛王叔諫魏孝明帝銓衡人才
    周文帝修六官之廢典
    樂遜諫周明帝明選舉
   隋唐五代
    隋文帝煬帝創(chuàng)設(shè)科舉之制
    牛弘上表請開獻書之路
    何妥論舉賢任能
    房彥謙以書諭張衡
    唐代的教人取士之制
    唐代的擇人之法
    唐代首設(shè)童子科
    唐代居官必四考
    唐太宗任官必以才
    唐太宗賞功不私親
    陳子昂論知賢用賢
    盧懷慎論吏治改革
    張九齡論治理之本在于擇吏
    魏玄同論得人之術(shù)
    韋嗣立論用人須審擇
    魏元忠論命將用兵之工拙
    薛登上疏論舉士
    蕭至忠論求治首在用賢
    楊綰條奏貢舉之弊
    賈至再論貢舉之弊
    趙憬獻《審官六議》
    沈既濟極言唐末銓法之敝
    陸贄論長官薦士
    五代審官取士之方
    張昭向唐明宗陳八審之說
    史在德建言官吏應(yīng)黜陟
    竇貞固論為國之要進賢是先
    張允諫停廢明經(jīng)童子科
    周世宗為鴻業(yè)取英才
   宋遼夏金元
    宋太祖制定宋之科目
    宋代的童子科
    盛度請建四科取士
    王禹偁上疏言五事
    蘇紳上書陳便宜八事
    尹洙上書陳三事
    樂黃目論選官
    范仲淹論吏治改革
    司馬光奏設(shè)十科以舉士
    蘇洵著《遠慮》
    劉摯論人才
    蘇軾非議興學校變貢舉法
    蘇轍論君子小人不可并處
    呂大臨論選舉
    馬默上疏陳十事
    胡安國諫言不以人劃線
    鄒浩論恤公議
    李綱論公選人材
    劉清之言用人四事
    耶律常哥作文以述時政
    金太宗開貢舉取士
    金世宗論舉薦
    蕭貢上書論擢真才
    金章宗論選舉十事
    劉炳上書條便宜十事
    陳規(guī)上書言為政八事
    元代的選舉之制
    元代的童子舉
    劉秉忠上書建言元世祖
    許衡論為君之道
    許衡論用人與立法
    程巨夫諫元世祖通南北之選
    元仁宗所寶唯賢
    揭傒斯論修史用人
    元成宗定令太史司天官不致仕
   明 清
    明太祖諭致治之要在進賢退不肖
    劉基與明太祖議任丞相
    明代的選舉之法
    明代巡撫之職
    解縉諫明太祖進人問賢否
    劉球上言論擇臣用臣察臣
    孔友諒上言六事
    范濟上言官不在眾在乎得人
    劉定之論為君應(yīng)察臣
    羅倫論人君聚賢治天下
    鄒智論進君子退小人
    周洪謨論人君保國之道
    張元禎諫明憲宗廣用賢
    萬鏜應(yīng)詔陳治天下之道
    顧錫疇論用人
    魏時亮請慎選知府督學
    程紹諫明熹宗“唯賢是寶”
    黃道周上疏明思宗
    詹爾選上言郡守賢縣令無不賢
    清太祖選拔英豪以輔大業(yè)
    薩哈璘論圖治在人
    范文程議舉賢才
    吳達論用人取材
    陳瑸論清官
    任弘嘉上十漸疏
    孫嘉淦論進賢退不肖
    王安國疏陳科試之弊
    曹一士論慎擇督撫
    蔣攸铦論用人之道
    倭仁談君子小人之辨
    李宗羲論“以求將才為要”
    清德宗詔令廢科舉
    清季的新選舉制
    (二)愛賢篇
   遠古至秦
    孔子贊頌老子為龍
    吳王拜孫武為將
    齊威王與梁惠王論國寶
    鄭安平救范睢于危難之時
    秦昭王順適范睢之意
    蘇秦激張儀之大志
    春申君上客皆躡珠履
    秦始皇封甘羅為上卿
    秦始皇拜李斯為客卿
   前 后 漢
    漢高祖寬仁愛人
    漢高祖論蕭何之功
    漂母進食韓信
    蕭何追韓信
    朱家進言赦季布
    袁盎唯明絳侯無罪
    袁盎請徙張釋之為謁者
    公孫昆邪泣告漢景帝
    漢宣帝圖畫股肱之像于麒麟閣
    田延年奇尹翁歸之才
    趙貢甚悅薛宣之能
    漢元帝數(shù)為召信臣增秩賜金
    朱勃上書評說馬援功罪
    漢明帝追感前世功臣
    漢明帝奇班固之才而釋其罪
    王龔好才愛士
    段恭上書為龐參鳴冤
    郡督郵諫太守勿逐陳球
    李固以書勸勉黃瓊出仕
    王成執(zhí)義匿李燮
    吳祐有知人之明
    王煥送仇覽上太學
    漢桓帝敬異劉淑
    應(yīng)奉上疏為李膺理冤
    郭林宗好獎訓(xùn)士類
    許劭好究人倫
    橋玄先覺時雄
   魏晉南北朝
    劉備不責劉巴
    孫權(quán)論周瑜魯肅呂蒙
    蔣欽每稱徐盛之善
    呂岱貴徐原忠壯直言
    楊俊明鑒行義
    曹芳追思清節(jié)之士
    王基諫司馬師親用忠良
    許子章為王育償羊
    張華愛陳壽之才
    樂廣嘆潘京之才
    紀瞻愛郗鑒將相之材
    賀循拔楊方于卑陋
    陸機識戴若思于盜之中
    袁宏著《三國名臣頌》
    魏太武帝對伊馛賞賜優(yōu)厚
    高允作《征士頌》
    魏孝文帝愛崔光高才大量
    元勰愛宋世景之才學
    陸睿與李彪修師友之禮
    宋游道上書為李獎申屈
    宋文帝旌賢弘化
    劉義慶喜接納文學之士
    謝靈運愛何長瑜之才
    蕭長懋引接朝士
    謝朓手割半氈與江革充臥具
    蕭紀不忘江革匡正之恩
    蕭偉趨賢重士
    周文帝奇申徽之才
    周薈請養(yǎng)猛奴為己子
   隋唐五代
    隋文帝欽張羨德望
    隋文帝愛趙綽誠直之心
    竇建德愛清吏
    唐太宗結(jié)納豪杰
    唐太宗贊虞世南為人倫準的
    唐太宗贊譽魏徵至誠奉國
    唐太宗贊李績賢于長城
    唐太宗遣使召馬周
    唐太宗奇蔣儼之才
    唐太宗喜得薛仁貴
    唐太宗圖功臣像于凌煙閣
    魏徵贊張玄素論事有回天之力
    唐高宗贊嘆唐臨執(zhí)法明
    孔璋愿為李邕死
    閻立本“觀過知仁”
    武則天悅姚崇之正直
    宋之問喜錄韋述
    劉晏任其才而得其人
    蕭穎士樂聞人善
    張鎰與陸贄結(jié)忘年之契
    唐憲宗所寶唯賢
    韋處厚為裴度仗義執(zhí)言
    唐宣宗續(xù)圖凌煙閣
    梁太祖從箋刺發(fā)現(xiàn)敬翔之才
    梁太祖對趙珝深加慰薦
    梁太祖喜得李珽
    張文蔚殫力解救裴樞
    王建以禮恩待士
    劉隱復(fù)好賢士
    唐莊宗尊寵張廷蘊
    唐莊宗曰“一州易得,裴約難得”
   宋遼夏金元
    宋太祖常勸趙普讀書
    宋太祖愛曹彬之仁恕清慎
    呂蒙正令富弼與諸子同學
    趙昌言喜推獎后進
    宋太宗據(jù)實辨讒
    宋太宗譽寇準為“魏徵”
    吳育一言保二臣
    李謙博舍死保劉進
    畢士安識王禹偁為非常童
    薛奎在蜀喜得范鎮(zhèn)
    韓琦愛才以德
    石介作《慶歷圣德詩》
    曾鞏留陳師道受業(yè)
    范純?nèi)梳屜颖LK轍
    蘇軾解衣助李廌
    蘇軾兄弟深知張耒
    許景衡為宗澤辨誣
    宗澤授岳飛以陣圖
    趙士亻褭以百口保岳飛
    宋高宗擇立孝宗
    遼太宗手詔褒美高模翰
    馬唐俊與王鼎定交
    金太宗喜得韓企先
    王庭筠世以知人許之
    高智耀屢諫釋放為奴之儒士
    月合乃免儒丁舉賢士
    嶬嶬雅愛儒士甚于饑渴
    耶律楚材汴梁護材
    姚樞馳馬積尸周號趙復(fù)
    宋子貞拔名儒于羈旅
    元仁宗寵愛察罕博學
    董士選舉酒囑元明善
   明 清
    明太祖稱譽吳良為“今之吳起”
    明太祖愛戰(zhàn)俘中之賢才
    馬皇后救宋濂于死罪
    明仁宗恐楊士奇受中傷
    楊繼宗喜得王華李旻
    明宣宗任范濟為儒學訓(xùn)導(dǎo)
    興安力護于謙
    明孝宗鐘愛戴珊
    段堅親教王鴻儒使成大器
    明世宗器重張邦奇
    顧璘解犀帶贈張居正
    陸光祖益務(wù)汲引人才
    劉宗周贊譽東林學者
    清太祖喜愛壯士
    清太祖厚遇額亦都
    李光地扶植善類
    清圣祖愛護湯斌
    清圣祖保全清官張伯行
    清圣祖保全廉吏
    來保遣子馳追使者
    清高宗愛張鵬翀之文才
    清高宗喜“八旬外復(fù)得一人”
    阮元觀壁詩發(fā)現(xiàn)人才
    章攀桂助貧成才
    清仁宗的“特達之知”
    王鼎尸諫
    程恩澤所得多知名士
    (三)育賢篇
   遠古至秦
   興 教
    子游為武城宰起弦歌之聲
    齊宣王擴置稷下學宮
   執(zhí) 教
    孔子弟子三千
    子夏居西河教授
    商瞿傳授《易》經(jīng)
    鬼谷教授蘇秦張儀
    荀卿教授韓非李斯
   家 教
    周公戒子慎無以國驕人
    周公戒成王勿淫佚
    周成王命召公輔佐康王
    百里傒蹇叔戒其子慎于崤阨
    孟僖子誡子拜孔子為師
    觸龍說趙太后
    趙括母不護子之短
    項梁重視其侄之大志
   勤 學
    孔子尊眾賢為師
    顏回好學
   前 后 漢
   興 教
    文翁立學校育人才
    漢武帝設(shè)博士立太學
    公孫弘上疏請興學
    韓延壽修治學官
    漢昭帝宣帝成帝平帝重教育
    寇恂修鄉(xiāng)校教生徒
    任延在武威造立校官
    李忠丹陽起學校
    衛(wèi)颯修庫序之教
    伏恭敦修學校
    楊仁為令義學大興
    漢明帝正坐自講
    漢章帝博存眾家
    鄧太后親為皇家子弟教學經(jīng)書
    漢順帝更修黌宇
    梁太后詔令官員遣子就學
    翟酺諫漢順帝興辦學校
    鮑德興立郡學
    仇覽令子弟就黌學
    應(yīng)奉在武陵興學校
    劉梁為長身執(zhí)卷
    漢靈帝置鴻都門學
   執(zhí) 教
    申公卒以《詩》《春秋》教授
    伏生教授于齊魯之間
    胡母生歸教于齊
    梁丘賀以《易》教授
    林尊徒眾尤盛
    后蒼以《詩》《禮》教授
    嚴彭祖以《公羊春秋》教授
    桓榮父子兄弟代作帝師
    丁鴻講論遠方至者數(shù)千人
    承宮為諸生拾薪以就讀
    張興復(fù)歸聚徒
    魏應(yīng)教授山澤中
    丁恭學義精明
    甄承三世傳業(yè)
    樓望教授不倦
    程曾還家講授
    馬融教養(yǎng)諸生常千數(shù)
    蔡玄門徒常千人
    劉淑立精舍講授
   家 教
    王陵母以死勵子
    蕭何望子師其儉
    石奮嚴律子孫
    漢文帝令舅誡其弟
    賈誼諫漢文帝慎為太子選左右
    晁錯諫漢文帝重太子學術(shù)數(shù)
    漢武帝諄諄教子
    司馬談囑子撰《史記》
    金日石單母教子有法度
    疏廣不欲其子怠墮
    雋母督兒平反冤獄
    嚴母責子
    韋賢遺諸子以經(jīng)
    韋玄成作詩戒子孫
    歐陽地余戒子持廉潔
    班彪諫漢光武帝為太子博選太傅
    馬援戒兄諸子勿議人長短
    鄧禹使其子各守一藝
    樊宏戒子廉讓處世
    楊終以書戒馬廖嚴教子
    范遷以廉示后世子孫
    竇武求退兄子之官位
    鄭玄以書戒子勤力務(wù)時
   勤 學
    張良拜師
    朱買臣擔薪誦書
    于定國迎師學《春秋》
    夏侯勝所問非一師
    王尊竊學史書
    蕭望之好學為儒宗
    匡衡庸作以供資用
    翟方進至京師受經(jīng)
    桓榮精力不倦
    任延學中號為“任圣童”
    鄧太后晝省王政暮誦經(jīng)典
    李固步行千里尋師
    梁皇后治《韓詩》
    鄭玄求學
    高鳳專精誦讀晝夜不息
    呂榮數(shù)勸其夫修學
   魏晉南北朝
   興 教
    劉表在荊州起立學校
    曹操令郡國各修文學
    杜畿親執(zhí)經(jīng)教授
    呂蒙為死難將士子弟擇師
    孫瑜立學講肄
    劉馥諫高選博士掌教國子
    鄭袤興立庫序
    王導(dǎo)諫晉元帝建明學業(yè)
    戴邈諫晉元帝修建學校
    石勒在軍旅之中興立學校
    范寧崇學敦教
    虞溥廣開學業(yè)
    袁瑰諫晉成帝興立國學
    庚亮為學官制定條制
    謝石建議興復(fù)國學普修鄉(xiāng)校
    殷茂建議清官子侄普應(yīng)入學
    李遼諫晉孝武帝修建講學
    李欣上疏求立學校
    馮太后詔令高允郡國立學
    馮太后為教子孫而置學館
    魏孝文帝坐輿據(jù)鞍不忘講道
    劉芳論學校為先
    鄭道昭頻請學令
    魏宣武帝復(fù)詔營國學
    酈道元崇勸學教
    寇俊令郡縣立庫序
    賈俊表置學官
    羊深上疏崇禮建學
    元子孝置學館于私第
    范泰上《請建國學表》
    宋文帝大啟庠序
    何尚之立南學
    齊武帝高選學官
    蕭嶷開館立學
    蕭長懋親臨國學策試諸生
    梁武帝修飾國學
    齊文宣帝詔令郡國修立黌序
    楊偣魏收邢邵請置學
    周明帝立麟趾學
    周武帝銳情教習
    沈不害諫陳文帝興復(fù)國學
   執(zhí) 教
    唐固講授常數(shù)十人
    虞翻處罪放講學不倦
    范宣常以講誦為業(yè)
    李充著《學箴》
    張偉告喻殷勤
    常爽講肄經(jīng)典二十余年
    劉蘭講書生徒甚盛
    賀玚館中生徒常數(shù)百
    嚴植之每登講五館生畢至
    賀琛郊郭筑室聚徒教授
    馬敬德生徒隨之者甚眾
    熊安生專以《三禮》教授
    樂遜甚有訓(xùn)導(dǎo)之方
    房暉遠恒以教授為務(wù)
   家 教
    曹操戒子以王法從事
    劉備托孤
    孫權(quán)為子選置師傅
    曹袞戒子慎修其身
    王昶戒子依謙實處世
    司馬懿戒子弟務(wù)謙恭
    王祥著遺令訓(xùn)子孫
    嬸母啟迪皇甫謐
    劉母戒其子謙讓
    陶母戒子為官清廉
    虞母訓(xùn)其子以忠義
    王湛相機教侄
    慕容廆《家令》
    李玄盛諄諄教諸子
    姚萇臨終以四字戒其子
    魏教文帝諄諄誡其弟
    魏教文帝為國廢太子
    源賀戒子遏惡揚善
    楊椿戒子孫知恭儉存禮節(jié)
    崔光韶戒子孫和睦友愛
    房母教子化民
    宋文帝以十事誡其弟
    宋文帝誡諸子知以節(jié)儉期物
    陶淵明作《命子詩》
    王睦送子伏法
    顧覬之燒子券書
    王敬弘教子
    蕭嶷戒子勤學行
    蕭嶷常戒諸子勿嬌奢
    王僧虔戒子各自努力
    梁武帝激子樹大志
    梁武帝修改詔書以戒子
    周颙戒子持之以道德
    徐勉遺子孫以清白
    王褒著《幼訓(xùn)》以戒諸子
    魏收為戒子侄而著《枕中篇》
    顏之推撰《家訓(xùn)》
    樊母啟迪其子樹大志
    周文帝奇子之志
   勤 學
    向朗好學不倦
    步騭晝勤四體夜誦經(jīng)傳
    闞澤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
    杜預(yù)自稱“《左傳》癖”
    劉實自少及老篤學不倦
    周處勵志好學
    車胤練囊盛螢以照書
    董景道千里追師
    王歡常丐食誦《詩》
    劉淵文武雙全
    劉娥晝營女工夜誦書籍
    房景先晝則樵蘇夜誦經(jīng)史
    宋繇追師就學
    劉芳終夕不寢
    程駿晝夜無倦
    祖瑩燃火讀書
    沈麟士居貧織簾誦書
    顧歡于學舍壁后倚聽
    江泌映月讀書
    梁武帝燃燭側(cè)光常至戊夜
    沈峻輒以杖自擊
    孔子袪耕耘樵采常懷書
    袁峻自課紙數(shù)不登不休息
    王韶之嘗三日絕糧執(zhí)卷不輟
    袁憲舉高第
    賀革不盡其義不肯食
    李鉉三秋冬不畜枕
   隋唐五代
   興 教
    隋文帝尊崇儒訓(xùn)
    柳昂諫隋文帝勸學行禮
    梁顏光以德化人
    柳旦在龍川開設(shè)學校
    令狐熙在桂州開設(shè)學校
    隋煬帝的建國教學為先詔
    唐高祖弘風闡教
    唐太宗廣興學校
    高智周每行部必先召學官
    韋機敦勸生徒
    陳子昂上言勸興太學
    韋景峻除淫祀興教育
    韋嗣立上疏諫興學
    唐玄宗廣置館增生徒
    倪若水勸勵生徒
    楊玚生徒為其立頌
    馮伉著《諭蒙》
    張鎰在濠州講訓(xùn)生徒
    劉禹錫上書請增學校
    曹華立學講經(jīng)
    鄭馀慶創(chuàng)立儒宮
    羅紹威開學館招延文士
    王審知在閩建學四門
   執(zhí) 教
    元善教授聽者忘倦
    楊汪每聽政之暇延生徒講授
    包愷聚徒教授
    馬光教授瀛博門徒千數(shù)
    劉焯教授著述孜孜不倦
    張文詡教授辨說無窮
    曹憲教授《文選》于江淮
    李善以教授為業(yè)
    劉軌思成就張士衡
    張后胤為唐太宗師
    王義方集生徒親為講經(jīng)
    尹知章晝居吏職夜歸家講授
    劉憲向唐玄宗勸學
    柳宗元傳授者必為名士
    戚同文生徒登第者五六十
   家 教
    隋文帝誡子勿奢侈
    譙國夫人率子孫赤心向國
    房彥謙遺子孫以清白
    趙軌誡其諸子清慎
    鄭母教子做清吏
    陸母朝堂數(shù)子之罪
    元母對其子勖以義方
    唐太宗拜眾賢教太子
    唐太宗書誡吳王恪
    長孫皇后患太子德不立
    李襲譽誡子孫勤三事
    房玄齡誡諸子注重忠節(jié)
    劉洎論太子宜尊賢重道
    李元名常誡諸子勉行善事
    崔母教誡其子修身潔己
    趙母激子讀書
    李母敕子歸余米
    姚崇令諸子侄各守其分
    源乾曜出子為外官
    唐代宗勸女為眾率先
    鄭夫人為元稹自授書
    元稹向唐獻宗獻言
    李母身訓(xùn)勤諸子
    柳玭為誡子弟而著書
    葛從周教授謝彥章兵法
    劉玭教子勤學問
    符存審教諸子以奢侈為戒
    桑維翰拒其子為郎
    王母嚴以教子
    周行逢戒其婿墾田以自活
   勤 學
    皇甫績精心好學
    牛弘篤志于學
    楊汪折節(jié)勤學
    盧思道才學兼著
    王劭志學專固
    王頍被當代稱為博物
    崔儦博覽群言
    徐文遠日閱書于肆
    顏師古精故訓(xùn)學
    歐陽詢父子俱苦學書
    長孫皇后少好讀書
    蕭德言篤志于學
    王元感雖老而彌篤
    王紹宗常傭力寫佛經(jīng)以自給
    張知謇兄弟勵志讀書
    馬懷素晝采薪蘇夜燃讀書
    楊綰好學不倦
    杜佑位 極將 相手不釋卷
    權(quán)德 興無寸景暫倦
    于休烈篤好墳典手不釋卷
    蔣義雖甚寒暑手不釋卷
    韓建處亂世勤求學
   宋遼夏金元
   興 教
    李維在歙州歲時行鄉(xiāng)射之禮
    田錫表請以經(jīng)籍給諸生
    謝絳所至大興學舍
    彭乘興學教育普州子弟
    蔣堂在益州選屬官以教諸生
    郎簡在藤州興學養(yǎng)士
    滕宗諒所蒞州喜建學
    晏殊在任興學校
    范仲淹在蘇州首建郡學
    胡宿在湖州繼前任興學校
    蔡襄在福州延名士教諸生
    陳襄蒞官所至必務(wù)興學校
    王獵擇秀民而誨之
    宋神宗治國重教育
    宋神宗頒《學令》
    張璪判國子監(jiān)學官盛興
    祖無擇治郡興弦誦之風
    龔鼎臣在渠州建廟學
    宋徽宗為學校著令
    宗澤在龍游建庫序設(shè)師儒
    宋代的算學書學畫學醫(yī)學
    劉爚為官大修學校
    李舜臣為縣令間詣學講說
    楊簡在富陽樂平興學養(yǎng)士
    朱貔孫在袁州興學勸士
    江萬里為官創(chuàng)兩書院
    徐天麟所至興學明教
    遼道宗設(shè)學養(yǎng)士
    耶律孟簡修學校招生徒
    夏崇宗仁宗興立學校
    完顏希尹制文字興學校
    赤盞暉在宋州勸督生徒
    胡礪督教不倦
    金世宗命建女直大學
    金世宗置太學
    丁暐仁在西京首興學校
    鄧儼建議每州設(shè)學
    金章宗復(fù)興經(jīng)童之制
    徒單鎰奏請設(shè)國子學府學
    元世祖禮儒士興教育
    贍思丁父子在云南大興文風
    徹里止賣學田
    不忽木上疏建言興學育才
    只必出家書置廟學
    千奴延名師教鄉(xiāng)里子弟
    段直在澤州招延四方來學者
    楊景行在會昌創(chuàng)學舍禮師儒
    白景亮為政衢州儒風大振
    哈刺哈孫奏建廟學
    宋子貞為提學齊魯儒風大變
    烏古孫澤在福建興學校
    張立道勸士人子弟以學
    張炤贈書資教
    崔彧上疏勉勵少學
    張孔孫在大名府大興學校
    王都中大治學舍
    韓鏞每治政之暇必延見師生
   執(zhí) 教
    王昭素常聚徒教授
    田誥聚學徒數(shù)百人
    馮元執(zhí)經(jīng)勸講
    種放以講習為業(yè)
    趙師民專以講經(jīng)為事
    胡瑗視諸生如其子弟
    朱熹恢復(fù)白鹿洞書院
    陸九淵在象山結(jié)茅講學
    林光朝執(zhí)教育人
    劉清之在衡州為官教諸生
    羅點入講至晡時不輟
    黃干在漢陽重庠序先教養(yǎng)
    李燔講學學者云集
    王柏被聘為麗澤上蔡兩書院師
    錢時主講象山書院
    張洽為白鹿書院長
    歐陽守道為岳麓書院山長
    劉愚講論不倦
    杜時升以伊洛之學教人
    巙巙勸元順帝務(wù)學
    許衡善教
    吳澄教法四條
    張媭講說特精詳
    許謙“己有知使人亦知之”
    齊履謙教養(yǎng)有法
    耶律有尚執(zhí)教勤謹
    張翥勤于誘掖后進
   家 教
    賈玭夫婦善教子
    馬仁瑀不以私親而亂國法
    劉福不為諸子起大第
    宋珰唯聚書以貽子孫
    呼延贊誡諸子忘家為國
    李沆不為子孫治第
    王旦戒子弟當務(wù)儉素
    宋祁以《治戒》授其子
    包拯立家規(guī)
    呂公著知子賢而不薦
    范純?nèi)式渥拥苡H族
    劉居正對子嚴教不縱
    張氏戒子為諫官無愧公論
    劉母戒子當捐身以報國恩
    岳飛屢辭其子因功受賞
    朱松囑子廣求師
    李顯忠父子破家徇國
    胡松年不欲其子損志
    劉母勉子赴國難
    遼太祖以采薪試諸子
    蕭太后誡遼圣宗不可縱欲
    邢母親教諸子以經(jīng)
    夏太宗戒子同宋保持友好
    金世宗戒子孫無忘祖宗純厚之風
    金世宗面諭英王
    金顯宗擇用淳謹者典教幼子
    周昂教其甥寫文章
    金宣宗屢戒諸子儉約理政
    兩太后勉諭金哀宗
    完顏素蘭諫金宣宗慎為太子選師保
    劉斌臨終教子為官廉潔
    張氏訓(xùn)子三誡
    元世祖以遺物戒子孫儉樸
    昭睿順圣皇后憂子孫亡國
    怯烈氏嚴教出賢官
    張雄飛為執(zhí)政不官其子
    姚母戒子公爾忘私
    葉李戒其子清慎自持
    脫脫母戒諸子勿中傷好人
    楊氏干戈之中口授教諸子
    秦媽媽凜然大義
   勤 學
    張昭書無不覽
    畢士安年耆目眊讀書不輟
    陳彭年篝燈密室
    李行簡聚木葉學書
    范仲淹晝夜不息
    周堯卿以通為期
    歐陽修苦志探賾
    司馬光至不知饑渴寒暑
    何涉晝夜刻苦
    邵雍寒不爐暑不扇
    劉恕求書不遠數(shù)百里
    宋英宗謙恭好學
    陸佃映月光讀書
    朱熹研窮圣賢之經(jīng)訓(xùn)
    蔡元定忍饑啖薺讀書
    謝深甫刻志為學
    彭龜年讀書至忘寢食
    黃干志堅思苦
    何基確守師訓(xùn)
    耶律義宗聰敏好學
    蕭韓家奴博覽經(jīng)史
    劉煥天寒擁糞火讀書
    徒單鎰學問該貫
    麻九疇弱冠入太學
    朵爾直班為國治學
    史天澤年四十折節(jié)讀書
    許衡夜思晝誦
    徐世隆受父戒辭官讀書
    陳櫟發(fā)憤致力于圣人之學
    吳澄少勤學老有成
    曹元用每夜讀書常達曙不寐
    姚燧窮理致知
    許謙窮探圣微
    張翥翻然改過
   明 清
   興 教
    明太祖征戰(zhàn)之中興教育
    明太祖時期的學校教育狀況
    陳灌選俊秀子弟受業(yè)
    魏觀在蘇州以明教化為治
    王宗顯開辦郡學
    朱誠泳在長安建正學書院
    朱椿四世在蜀興禮教
    史昭請設(shè)學校于西寧
    王源在潮州建亭講肄
    翟溥福配享白鹿書院
    徐琦奏請衛(wèi)所皆立學
    楊瓚開學校附學生先河
    段堅為政村落皆有弦誦聲
    楊繼宗在嘉興大興社學
    林錦在靈山禁淫祠修學校
    邵寶修白鹿書院
    陳鋼請王故殿材修岳麓書院
    丁積為政以風化為本
    湯紹恩在紹興廣設(shè)社學
    張士隆在河?xùn)|建正學書院
    陸震在泰和增筑學舍居諸生
    林俊在云南毀淫祠修學宮
    王科在藍田毀淫祠葺學宮
    蔣信在貴州建書院廩群髦士
    呂維棋立芝泉講會
    清世祖興文教崇儒術(shù)
    駱鐘麟為政先教化
    熊賜履建言講明正學
    陸在新在廬陵設(shè)四門義學
    張塤大修學宮
    陳汝咸在漳浦設(shè)義學
    陳瑸在臺灣興學廣教
    黃世發(fā)在肅寧建社學
    陸師在新安集諸生治經(jīng)
    陳德榮在貴州苗疆大設(shè)義學
    陳慶門在達州建宣漢書院
    邵大業(yè)所至以勸學為務(wù)
    周克開以私錢興書院
    邵希曾朔望蒞學
    伊秉綬在惠州建豐湖書院
    劉體重創(chuàng)建河朔書院
    阮元歷官所至振興文教
    周際華毀淫祠建義學
    賀長齡治黔皆建書院義學
    張之洞武備文事并舉
    崧蕃在陜甘建立大學堂
    李端棻疏請立京師大學
    恒齡籌金辦學
    王先謙辦書院成就人材
    吳汝倫銳意興學
    童兆蓉在榆林購書勸課
    奎榮捐俸獻宅辦教育
    林啟在杭州以興學為急務(wù)
    涂官俊日與諸生講習
    陳文黻為政以教化為先
    李素在商州弦誦聞于比戶
    中西學結(jié)合的學堂之創(chuàng)設(shè)
    清德宗興辦現(xiàn)代教育
    葉成忠出資建澄忠學堂
    楊斯盛在上海出巨資建學校
   執(zhí) 教
    謝應(yīng)芳教諸生先質(zhì)后文
    葉儀在金華授徒講學
    梁寅被四方士稱為梁五經(jīng)
    宋訥為明太祖制詞褒美
    李叔正督課無倦色
    王琎間詣學課諸生
    胡儼居國學以身率教
    魏驥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
    李時勉以直節(jié)重望為士類所依歸
    謝鐸嚴課程授諸生
    鄒守益四方從游者踵至
    王守仁講學陽明洞
    王畿講學足跡遍東南
    顧憲成講學東林書院
    高攀龍傳程朱之學
    馮從吾集同志講學首善書院
    劉宗周集同志講肄
    孫奇逢所居成聚
    李颙講學學者云集
    沈國模少以明道為己任
    韓當繼講姚江書院
    湯斌教人必先明義利之界
    顏元講學漳南書院
    張沐對諸生誨導(dǎo)不倦
    李來章創(chuàng)連山書院
    劉棨親為講解
    牛運震主書院所造多名雋士
    汪廷珍師道有成
    張甄陶主講數(shù)書院
    劉大紳公暇輒詣書院課士
    武億在博山創(chuàng)范泉書院
    陳壽棋與諸生言修身勵學
    李文耕在鄒平親自指授諸生
    祁俊藻推陳仁義之道
    胡培翚以引翼后進為己任
    云茂琦課士有法
    徐臺英誘諸生讀書立品
    王闿運成材甚眾
    鄒鐘俊以興養(yǎng)立教為務(wù)
   家 教
    明太祖訓(xùn)誡諸子
    明太祖撰《大誥》諭戒勛臣子弟
    劉觀以勤儉恭恕教其家
    藺母教誡其子為良吏
    鄺子輔教子為官不營私利
    丘母教子讀書成進士
    馬文升禁子做京官
    彭翁杖其知府子
    李太后嚴教明神宗
    孫祖壽賞子一杯酒
    額亦都為國大義滅親
    清太宗諭后世子孫勿變祖宗之制
    孝莊文皇后誡清圣祖深思得眾得國之
    清圣祖忍痛廢太子
    清世宗詔子孫躬節(jié)行儉
    蔣母斷竹篾為點畫
    葉桂戒子孫慎勿輕言醫(yī)
    顧祖禹承父志撰《讀史方輿紀要》
    汪母授子《四子書》
    汪母戒子慎執(zhí)法
    馮母屢誡其子為官盡職
    趙棻為其子著述作序言
    陳母以《敬和堂筆訓(xùn)》授諸子
    秦母訓(xùn)子勿“學荒”“心亂”
    呂飛鵬戒其子“成名易成人難”
    李母督子讀不輟
   勤 學
    汪克寬慨然棄科舉而盡力經(jīng)學
    趙汸顛沛流離進修之功不懈
    朱升自幼力學至老不倦
    劉崧孤燈讀書往往達旦
    王冕映長明燈讀書
    趙扌為謙博究《六經(jīng)》
    朱柏讀書每至夜分
    羅倫家貧樵牧挾書誦不輟
    楊慎好學窮理老而彌篤
    羅洪先甘淡泊煉寒暑
    陳際泰取旁舍兒書竊誦
    徐光啟學習西方科技知識
    張溥幼嗜學
    龐瑜朗誦不輟
    黃宗羲對九流百家無不精研
    顧炎武自少至老無一刻離書
    清圣祖學識高深
    性德博學多才藝
    李伯拾山中樹葉書之
    任啟運持書就月
    黨湛冒雪履冰數(shù)百里訪學
    顧廣圻靡不貫通
    戴震讀書好深湛之思
    章學誠貫通古今學術(shù)
    程恩澤勤學嗜奇
    丁杰就書肆中讀
    戴敦元博聞強識
    王闿運發(fā)憤自責
    (四)尚賢篇
   遠古至秦
    帝武丁夜夢得圣人
    周文王禮下賢者
    周文王拜呂尚為師
    周武王褒封先世圣賢之后
    周公申告康叔必求殷之賢人君子
    秦繆公智贖百里傒
    秦繆公與由余傳器而食
    楚成王以適諸侯禮待重耳
    魯世世相傳奉祠孔子冢
    魏文侯賢人是禮
    魏惠王卑禮厚幣招賢士
    魏惠王三見淳于髡
    孟嘗君舍業(yè)厚遇賓客
    楚威王使使厚幣迎莊周
    扁鵲常謹遇長桑君
    燕昭王筑宮招賢士
    秦昭王跽請范睢
    諸侯處處尊禮騶衍
    平原君賤妾而貴士
    信陵君不以其富貴驕士
    趙孝成王拜虞卿為上卿
    呂不韋招賢士著《呂氏春秋》
    燕太子丹求賢士報強秦
    秦始皇招致賓客游士
    秦始皇見謝王翦
   前 后 漢
    漢高祖禮狂生
    漢高祖以大牢祠孔子
    曹參禮賢治齊
    韓信委心歸計于李左車
    楚元王敬禮魯穆生
    袁盎以禮待劇孟
    漢武帝拔卜式于芻牧
    趙禹選郎官
    暴勝之足麗履迎雋不疑
    韓延壽以禮待賢
    韋玄成謙遜下士
    漢平帝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任延重人才禮賢士
    王莽增建黃帝帝虞廟于九廟
    漢光武帝愛經(jīng)術(shù)禮儒雅
    漢光武帝求郡太守
    漢光武帝禮小宰招眾賢
    徐業(yè)請張玄上堂
    鄧太后擢龐參于徒中
    漢順帝急登賢之舉
    漢順帝以師傅之禮待樊英
    田歆求名士報國家
    陳蕃懸榻待賢士
    漢桓帝親祠老子
    漢桓帝備玄纁之禮聘韓康
   魏晉南北朝
    曹操納荀攸為軍師
    曹操求杜畿為河?xùn)|太守
    蔡邕倒屣迎王粲
    劉備同關(guān)羽張飛恩若兄弟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
    孫權(quán)拜顧雍母于庭
    孫權(quán)論周瑜魯肅呂蒙
    魯肅與呂蒙結(jié)友
    周瑜求賢輔佐孫權(quán)
    顧邵留心下士
    法正勸劉備厚禮許靖
    諸葛亮禮賢敬杜微
    諸葛亮為蜀納姜維
    王導(dǎo)諫晉元帝優(yōu)禮賢能
    晉元帝鑾蹕降臨禮賀循
    郗鑒擇婿
    桓彝為庾亮求佳吏部
    桓沖謙虛禮士
    劉惔延張憑為上坐
    石勒請謀主于戰(zhàn)俘之中
    姚興一言之善咸見禮異
    張?zhí)戾a蒲輪征郭瑀
    魏昭成帝為求賢而兵圍代城
    魏道武帝遣騎追崔玄伯
    魏道武帝遣使求賈彝
    沮渠蒙遜喜得宋繇
    賈思伯傾身禮士
    宋武帝求劉穆之為府主簿
    宋武帝拔蒯恩于馬士
    梁武帝博采英異
    梁元帝迎沈重西上
    梁宣帝孝明帝知賢養(yǎng)士
    齊文宣帝褒崇堯舜和孔子
    張雕武為帝侍講甚為重之
    周文帝喜得柳敏
    周明帝禮敬韋敻
    周武帝征沈重于南荊
    周武帝待熊安生以殊禮
    周宣帝追封孔子為鄒國公
   隋唐五代
    隋文帝求賢之詔令
    隋文帝殊獎劉曠
    隋文帝令功臣后代享榮位
    隋煬帝立孔子后為紹圣侯
    李密對徐文遠備弟子禮
    唐高祖尊崇周公孔子
    唐高祖厚待裴寂
    唐太宗尊孔子為宣父
    唐太宗自剪須為李績治疾
    唐太宗設(shè)宴尉諫 臣
    唐太宗命繪《十八學士寫真圖》
    唐高宗詔州縣皆營孔子廟
    唐高宗追號老子
    唐中宗褒贈徐有功
    武則天追封周公為褒德王
    唐玄宗追謚孔子及其弟子
    唐玄宗改集仙殿為集賢殿
    唐肅宗尊呂尚為武成王
    唐德宗以古今名將配享武成廟
    唐憲宗為李絳擇良笏
    唐宣宗以乘輿送令狐绹
    梁太祖博訪賢良
    王建待許寂以師禮
    唐莊宗詔令急訪英髦
    唐莊宗拜送李嗣昭如家人禮
    唐莊宗遣使赍書幣延張憲
    李溪倒履迎李琪
    周太祖謁孔子祠
   宋遼夏金元
    宋太祖尊禮歷代帝王和賢臣
    宋太祖雪夜訪趙普
    宋太宗博求俊彥于科場中
    宋真宗頒天下《釋奠先圣廟儀》
    宋真宗厚賜楊延昭
    蔣堂賓禮呂陶
    蘇軾尊禮晁補之兄弟
    宋神宗尊禮眾賢
    宋神宗高宗垂意遺逸
    宋高宗征召朱敦儒
    趙鼎辟喻樗為屬
    周葵請陳亮為上客
    余玠禮賢士集眾思以治蜀
    吳淵禮賢于流民之中
    真德秀以師友禮待李方子
    遼太祖尊禮孔子
    述律皇后勸遼太祖禮用韓延徽
    遼圣宗微行識耶律韓八
    遼興宗宴勞楊佶
    夏仁宗尊孔子為文宣帝
    金熙宗尊孔子之道
    金世宗內(nèi)宴石琚
    金世宗圖勛臣像于衍慶宮
    金章宗禮尊孔子
    金章宗致祭前代帝王
    元世祖遣使江南搜求葉李
    元裕宗優(yōu)禮人材
    阿魯渾薩理善待儒士
    拜住遣使求虞集
    元仁宗尊禮歷代圣賢
    元仁宗對趙孟頫特優(yōu)以禮貌
    元文宗加封孟子為鄒國亞圣公
    元惠宗訪問治道于耆艾
   明 清
    明太祖筑禮賢館待劉基
    明太祖詔天下通祀孔子
    明太祖命魏觀訪求遺才
    明太祖遣人造廬聘秦從龍
    明太祖對范祖干深加禮貌
    明太祖禮遇楊維楨
    明成祖贊譽史誠祖敦厚老成
    明英宗以殊典禮吳與弼
    黃孔昭延客訪賢
    明世宗尊孔子為至圣先師
    清世祖遣官征訪遺賢
    清世祖崇把孔子
    清世祖注重文行兼優(yōu)之才
    清圣祖崇儒重道
    清圣祖贊譽阿什坦為“我朝大儒”
    清圣祖特賜汪琬御書
    清高宗尊禮孔子
    清高宗眷待張廷玉
    顧莼聞賢士必禮遇之
    沈葆楨請建鄭成功祠
    沈葆楨奇嚴復(fù)之才
    清代尊禮眾賢之后
    (五)薦賢篇
   遠古至秦
    虞舜舉夏禹治水
    虞丘相進孫叔敖于楚莊王
    祁傒外舉不隱仇
    晏嬰薦司馬穰苴為將
    大宮子期薦子產(chǎn)為相
    番吾君薦三賢
    公叔座臨終薦公孫鞅
    范睢向秦昭王薦蔡澤
    繆賢薦藺相如為使者
    平原君薦趙奢
    毛遂自薦
   前 后 漢
    張良薦四皓
    叔孫通據(jù)時宜薦人才
    張敖向漢高祖薦田叔
    田叔論孟舒
    吳公薦賈誼為博士
    鄭當時常薦賢于己者
    韓安國所推舉皆廉士
    張安世舉賢達能絕私謝
    蕭望之薦薛廣德
    丙吉薦杜延年于定國陳萬年
    張忠薦孫寶為議郎
    楊興向史高薦匡衡
    何武唐林向漢哀帝薦傅喜
    谷永薦薛宣為御史大夫
    劉嘉修書薦賈復(fù)
    宋弘推進賢士三十余人
    范遷薦牟融忠正公方
    陰興薦才忠平
    劉蒼薦吳良為議郎
    班固向劉蒼薦眾賢
    郎豈頁上書薦黃瓊李固
    鄧騭推進天下賢士
    楊震舉茂才不受私謁
    虞詡向漢順帝薦左雄
    鐘皓薦陳實以自代
    李固向漢順帝薦人才
    符融薦達郡士
    孔融向漢獻帝薦謝該
   魏晉南北朝
    諸葛亮向后主薦向?qū)?br />     龐統(tǒng)論舉薦人才
    魯肅向劉備薦龐統(tǒng)
    秦宓向劉焉薦任安
    呂蒙薦賢無私
    楊洪薦才無私
    毛玠所舉用皆清正之士
    夏侯惠向魏明帝薦劉劭
    陳群世以其為知人
    桓范薦徐宣為仆射
    孟康向魏明帝薦崔林
    孫登臨終為國薦賢
    陸機向晉惠帝薦賀循
    顧榮向晉元帝薦俊彥
    薛兼向晉元帝薦張闿
    盧壺薦宋氏講授《周官》
    高恭之自薦為御史
    陸徽向宋文帝薦朱萬嗣
    明山賓向梁武帝薦朱異
    薛端所擢用咸得其才
   隋唐五代
    蘇威兩薦房恭懿
    高熲薦賀若弼平陳
    元善稱高颎有宰相之具
    高構(gòu)有知人之鑒
    唐太宗自舉張行成
    房玄齡稱杜如晦有王佐之才
    陸元方舉賢不問仇黨
    狄仁杰常以舉賢為意
    狄仁杰薦其子
    李嶠薦李邕堪為諫官
    張說常薦張九齡堪為學士
    盧懷慎臨終遺表薦賢良
    楊玚上書薦學官
    張鎬薦來瑱堪當御侮之任
    郭子儀薦李光弼
    令狐彰臨終舉能自代
    白居易薦李光顏
    韋表微獨薦韋處厚
    敬翔以死薦王彥章
    安重誨薦史圭為直學士
    裴皞知貢舉稱得士
    竇貞固論為國之要進賢是先
   宋遼夏金元
    趙普薦賢剛毅果斷
    畢士安力薦寇準
    呂蒙正薦侄不薦子
    王旦薦賢不市恩
    尹洙薦狄青為將
    尹洙薦友
    歐陽修薦蘇軾于秘閣
    司馬光呂公著共疏薦程頤行義
    司馬光舉薦劉恕共修《資治通鑒》
    范純?nèi)逝e賢必以天下公議
    蘇軾三上章薦陳師錫
    蘇軾愛才薦秦觀
    陳襄薦賢三十三
    宋喬年明察薦賢
    韓絳薦王安國之材行
    梁燾好賢樂士
    胡安國趙鼎薦當世之才
    李綱為御金而薦張所傅亮
    趙鼎力薦岳飛收復(fù)襄陽
    虞允文多薦知名士
    汪澈無私報國而薦士
    詹體仁疏薦皆當世知名士
    史浩薦賢不以私害公
    節(jié)度使向遼圣宗獻張儉
    納合椿年舉勝于己者
    曹望之論薦舉
    金世宗屢令宰臣舉賢
    金章宗屢詔舉用德行才能之士
    奕赫抵雅爾丁薦材輿論稱允
    李冶向元世祖薦賢材
    崔斌向元世祖薦賢相
    燕公楠薦賢固國本
    劉賡薦“讓之先”
    哈散薦賢為其助
    王慶元以剛直廉慎薦臧夢解
   明 清
    明太祖用薦舉科舉廣取人才
    胡大海好士
    宋濂薦蘇伯衡學博行修
    楊士奇薦賢舉能
    夏原吉薦葉宗人為知縣
    明仁宗喜薦賢吏
    李賢所薦引皆為名臣
    唐恂再薦潘辰
    馬文升薦好謀有勇略之彭清
    余子俊潘鐸先后薦雍泰
    楊守謙薦張鎬舉營田
    李時王廷相薦馬永
    孫丕揚薦賢以報國
    鄒元標所薦引不專一途
    清太宗命滿漢蒙各官薦舉人才
    沈文奎論不拘一格擇人才
    清圣祖親薦靳讓為廣西學政
    陳廷敬舉廉吏
    格爾古德疏薦衛(wèi)立鼎治行第一
    于成龍屢薦廉吏
    于成龍王騭相繼薦邵嗣堯
    魏象樞疏薦陸隴其潔己愛民
    張鵬翮疏薦張伯行理河務(wù)
    靳輔薦不遇之才
    鹿祐薦沈近思卓異
    李光地兩薦何焯
    清代薦舉不拘流品
    潘世恩力薦林則徐
    蔣攸铦薦林培厚
    祁俊藻納寒士舉循吏
    徐致靖薦康有為堪大用
    (六)用賢篇
   遠古至秦
    黃帝舉風后以治民
    唐堯舉后稷為農(nóng)師
    虞舜舉八愷八元
    虞舜設(shè)官分職用眾賢
    成湯以伊尹為佐建商朝
    周公舉賢治國
    齊桓公以管仲為相成霸業(yè)
    晉文公靠眾賢得國建霸業(yè)
    秦繆公用賢不疑破晉軍
    楚莊王任伍舉蘇從以政
    晉悼公用魏絳使晉復(fù)霸
    孔子選派子貢為使者
    勾踐用范蠡成霸業(yè)
    魏文侯任相
    楚悼王任吳起為相而國強
    韓昭侯用申不害內(nèi)修政教
    秦孝公用商鞅為秦國變法
    齊威王賞罰嚴明
    趙肅侯任蘇秦行合縱之策
    秦昭王用范睢“遠交近攻”之策
    燕昭王用樂毅大破強齊
    魏安僖王使信陵君率兵破強秦
   前 后 漢
    楚懷王遣劉邦西入關(guān)滅秦
    漢高祖重用陳平
    漢高祖以陸賈使南越
    漢文帝拜張釋之為廷尉
    馮唐論用將
    漢武帝群士慕響
    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將征匈奴
    漢武帝益重愛霍去病
    漢武帝拜趙充國為中郎
    漢宣帝招選茂異
    漢宣帝兩任黃霸治潁川
    漢宣帝以龔遂治渤海
    王褒為漢宣帝作圣主得賢臣頌
    漢光武帝拜鄧禹為大司徒
    漢光武帝勤約治國賢吏多
    王堂委任賢良
    陳寵顯用良吏郡中清肅
    左雄為尚書天下不敢妄舉
    竇武諫漢桓帝信任忠良
   魏晉南北朝
    曹操不念舊惡用人才
    曹操用郭嘉為謀師
    劉備依靠諸葛亮建蜀國
    孫權(quán)舉賢任能
    孫權(quán)命陸遜為大都督
    張承能甄識人物
    晉武帝詔令舉公清
    劉弘隨才補授
    苻堅視王猛如孔明
    魏太武帝命名“刁公城”
    魏文成帝恒呼高允為“令公”
    齊高帝任王儉治國
    梁武帝以韋睿為將
    梁武帝擢何遠為宣城太守
    北齊一朝廣延髦俊
    齊文襄帝銓擢唯在得人
    周文帝委長孫儉東南之任
    周文帝對裴俠善任使
   隋唐五代
    隋文帝對高颎任寄益隆
    隋文帝任蘇威多務(wù)
    隋文帝讓楊尚希臥治蒲州
    隋文帝用賢不遺老
    韋世康選用平允
    牛弘選舉先德行后文才
    唐高祖大度用李靖為將
    唐太宗以房玄齡為相
    唐太宗用杜如晦輔政
    唐太宗不疑尉遲敬德
    唐太宗甚嘉戴胄執(zhí)法嚴明
    唐太宗不計私仇用魏徵
    馬周論刺史縣令必選賢德
    李安期諫唐高宗虛己納賢
    唐高宗甚委張文瓘
    陳子昂論善擇刺史縣令
    唐玄宗專任姚崇
    唐玄宗對宋璟常屈意聽納
    唐玄宗用韓休為社稷計
    吳兢諫唐玄宗寵榮正諫之士
    魏知古所擢用咸居清要
    唐肅宗用郭子儀平安史之亂
    崔祐甫除吏八百多稱允當
    唐德宗用楊炎行兩稅法
    李絳諫唐憲宗賢則當任
    陸贄論選任將帥
    裴土自舉賢任能
    李德裕論用正人遠小人
    梁太祖以“排陣斬斫”之號委郭言
    梁太祖善用牛存節(jié)
    馬殷用高郁策地大力完
    唐太祖用李襲吉掌書記
    唐莊宗用三將戰(zhàn)契丹
    唐莊宗不念一箭之仇
    郭崇韜問計于李愚而平蜀
    漢高祖徙同產(chǎn)弟而重用高行周
    周世宗命撰策論取王樸之才
   宋遼夏金元
    宋太祖注重謀帥
    宋太祖不以譖廢賢
    宋太宗用楊業(yè)為將
    趙元僖上言宋太宗
    宋真宗任才不避弟兄同居要地
    李沆諫宋真宗勿用浮薄之人
    魯宗道諫面試守令
    吳奎諫宋仁宗進賢退不肖
    何郯諫言君臣勿交疑
    宋神宗任王安石變法
    李綱論用臣如用醫(yī)
    李綱為張所而力排讒言
    宋高宗賴韓世忠而“中興”
    宋高宗重用朱倬
    陳俊卿以用人為己任
    李孟傳首論用人宜先氣節(jié)
    宋孝宗信用應(yīng)孟明
    李庭芝愛才用陸秀夫
    文天祥舉兵用陳繼周
    遼太祖以耶律曷魯為“心”
    遼太祖留韓延徽為謀士
    蕭太后為政群臣咸竭其忠
    遼圣宗重人才治遼“全盛”
    遼道宗任劉伸為參知政事
    夏景宗用野利仁榮主蕃學
    金太祖知人善任
    金太祖賴撒改定社稷
    金世宗為政重用賢能之人
    金章宗任完顏守貞為相
    徒單鎰?wù)撚萌说缕鳛樯?br />     元世祖把不忽木喻作自己之左手
    元世祖用郭守敬理河渠
    史天澤有知人之明
    張德輝建言元世祖崇儒術(shù)重儒士
    元仁宗與李孟相與終始
    元英宗明斷用吏
   明 清
    明太祖建國首以人材為務(wù)
    明太祖以李善長為輔佐
    明太祖喜納朱升諫言
    明太祖用眾賢制定禮儀
    明太祖渝有才能者當不次用之
    明朝賢相“三楊”
    明成祖命宋禮開會通河
    明成祖用陳瑄董漕運
    明成祖命鄭和下西洋
    明宣宗為政吏稱其職
    明宣宗用周忱理財
    王恕善任賢才
    李森諫言慎用官授爵
    明孝宗信用劉大夏
    明世宗用戚繼光抗倭寇
    張居正世稱知人
    周嘉謨惟才是任
    趙南星為吏部革舊弊用賢能
    清太祖以費英東為佐
    李棲夙諫清世祖嚴明賞罰
    清世祖擢用魏裔介
    任克博上言舉賢懲貪
    清圣祖重用天下廉能官
    清圣祖拔擢廉明
    清圣祖授靳輔河道總督
    清圣祖親擢高蔭爵為同知
    清世宗尤倚張廷玉
    清高宗重視親民之官
    清宣宗任用林則徐禁鴉片
    清宣宗卒用鄧廷楨
    林則徐倚關(guān)天培如左右手
    榮慶汲汲于厲人才
    清德宗任用康有為變法
    (七)讓賢篇
   遠古至秦
    唐堯禪讓
    夏禹讓于稷、契與皋陶
    益讓帝位于啟
    伊陟為相謙讓
    伯夷叔齊讓君位
    吳太伯讓賢
    周公匔匔北面就臣位
    宋宣公讓君位于其弟
    鮑叔以身下管仲
    管仲辭上卿之禮
    百里傒辭國政而薦蹇叔
    季札與諸兄屢讓王位
    子郢兩辭君位
    楚昭王五讓其弟嗣王位
    范蠡辭上將軍之職
    藺相如先急國家之急
   前 后 漢
    漢高祖歸功于張良蕭何韓信
    張良辭受三萬戶封邑
    陳平讓周勃為右丞相
    漢文帝讓立太子
    衛(wèi)綰有功常讓他將
    公孫弘讓謝國人
    霍光金日石單謙讓輔少帝
    平當上書歸關(guān)內(nèi)侯爵邑
    丙吉不伐其善
    疏廣功遂身退
    趙廣漢推功善于下
    孔霸三陳讓相位
    匡衡諫漢元帝朝廷興禮讓之風
    漢光武帝兢兢如不及
    李通謙讓辭位
    寇恂為國讓賈復(fù)
    馮異為人謙退不伐
    竇融數(shù)執(zhí)謙退
    鐘興讓爵于其師
    魯恭終不自顯
    杜詩上書乞避功德
    丁林獨求封本鄉(xiāng)
    樊宏為人謙柔畏慎
    陰識即頭謝增封
    陰興知謙退
    范升愿推博士以避梁恭呂羌
    恒榮叩頭讓彭閎皋弘
    劉強深執(zhí)謙儉
    劉蒼數(shù)陳乞?qū)④娪【R
    鄧太后謙讓處世
    鄧鷺上書五六辭侯封
    粲商每存謙柔
    劉寬有功善推之自下
    黃瓊懇懇拒封侯
    皇甫規(guī)見賢委位
   魏晉南北朝
    曹操讓大將軍位給袁紹
    張邈兄弟共推臧洪為盟主
    華歆乞退讓管寧
    田豫屢乞遜衛(wèi)尉位
    蔣琬雅量
    曹袞不讓表其美
    嚴畯世嘉其能以實讓
    王祥累乞遜位
    羊祜以車騎將軍位讓魯芝
    斐頠每授一職皆殷勤固讓
    劉實著《崇讓論》
    鄭袤固辭司空職
    瘐亮上書辭讓中書監(jiān)
    王述不為虛讓
    褚裒屢辭朝中要職
    王坦之論公謙之義
    韓伯作《辯謙》
    陸玩謙若布衣
    蔡謨度德而處
    孔愉有廉讓之風
    王洽苦讓中書令
    魏獻文帝禪讓帝位
    裴宣常慕謙退
    游明根接物以禮讓
    游肇謙廉不兢
    崔挺敬人知讓
    孔靖辭讓累年
    王敬弘屢辭高官
    柳元景三讓開府儀同三司
    沈慶之稽顙固讓開府儀同三司
    江智淵每以越眾為慚
    馬仙琕口未嘗言功
    馮道根終不言功
    袁昂敕諸子勿為其接受贈謚
    姚察沖虛謙遜
    蔡祐口不言勛
    柳昂謙虛自處
   隋唐五代
    竇榮定上書辭三公
    韋世康常慕功遂身退
    盧愷固讓考績上等
    令狐熙上表請解所任
    盧昌衡獨不陳功
    李諤論當官者不應(yīng)好自矜伐
    王珪有自知之明
    魏徵深懼滿盈
    長孫皇后處世謙廉
    徐妃諫唐太宗讓德不居
    婁師德器量寬厚
    李成器被追謚為讓皇帝
    張循憲請以己之官秩授張嘉貞
    郭子儀懇懷讓挹
    李抱玉抗疏懇讓司空職
    張茂昭固讓皇帝寵賜
    李元諒力戰(zhàn)讓功
    尉遲勝推位讓國
    裴度以全德始終
    蕭俛三上章懇辭仆射職
    薛玨固辭縣人立碑紀政
    令狐緒謝絕郡人立碑頌德
    韓偓辭讓宰相職位
    張佶讓馬殷為帥
   宋遼夏金元
    趙普三上表求致仕
    李昉為盧多遜所毀而不校
    呂蒙正為張紳所污而不辨
    呼延贊不求遷擢
    呂端謙讓不自當
    畢士安謙讓協(xié)和
    司馬池獨承其罪
    富弼授官面前皆懇辭
    文彥博深厚不伐善
    司馬光動作有禮
    宋英宗謙讓高風百世欽仰
    安燾拒增其秩
    宋神宗詔遇大禮罷上尊號
    虞允文兩薦梁克家代己為相
    王剛中功成不居
    楊石每拜爵命必力辭
    趙景緯每進秩必固辭
    耶律義宗讓國于遼太宗
    耶律制心以寵貴為憂
    蕭孝穆位高益畏
    劾者讓國世祖開帝業(yè)
    溫迪罕移室懣讓還世襲
    徒單克寧功高身愈下
    徒單皇后素謙謹
    金章宗一生辭尊號
    郝和尚拔都有功不獨占
    安童虛心向老成人學政事
    史天澤慎密謙退
    葉李固辭要職
    李邦寧固辭宰輔之要職
    伯都不虛受廩祿
    朵兒只大量容人
    李好文辭讓皇太子諭德
   明 清
    徐達功高不矜不伐
    吳海聞過則改
    陳遇超然利祿之外
    明仁宗納諫引過
    楊士奇寬以待人
    夏原吉為人寬宏大度
    周孟簡謙退不伐
    陳濟深懼盛滿
    于謙憂國忘家辭封賞
    彭時為李賢不獨留
    謝遷舉吳寬自代
    陸光祖人服其量
    黃道周言已有七不如
    王漢人言己過瞿然下拜
    史可法每授官皆力辭
    清世祖遺言虛心反省
    顧炎武作《廣師篇》
    馮銓特懇改列人后
    清圣祖謙挹有素
    張英不務(wù)表襮
    張嘉淦以八約自戒
    張吉安委官不就
    (八)嫉賢篇
   遠古至秦
    夏桀囚成湯
    商紂殘賢亡國
    驪姬譖惡申生重耳夷吾
    黎鉏沮孔子
    子西進讒毀孔子
    費無忌讒害伍奢父子
    太宰嚭進讒言夫差殺伍子胥
    秦惠王車裂商鞅
    龐涓斷孫臏兩足
    李醯使人刺殺扁鵲
    燕惠王以私易將破軍失齊
    上官爭寵害屈原
    郭開令人毀廉頗
    李斯以藥殺韓非
    秦始皇焚書坑儒
    趙高肆意殺戮而秦亡
   前 后 漢
    田臧矯令殺吳廣
    蒯通一說而喪三俊
    呂后設(shè)計殺彭越
    呂太后鴆殺趙王
    劉戊殘害賢者而身亡
    漢武帝對司馬遷施以腐刑
    石顯持詭辯以中傷人
    劉玄嫉賢殺劉縯
    漢安帝誅滅鄧氏
    樊豐誣陷楊震
    梁冀侈暴滋甚
    梁冀畏名德殺李固
    漢桓帝靈帝時的黨錮之禍
    曹節(jié)矯詔誅竇武陳蕃
    王允滅紀廢典殺蔡邕
   魏晉南北朝
    曹操積嫌忌殺孔融
    曹操悔殺華佗
    袁紹忌害田豐
    魏文帝銜恨殺楊俊
    孫皓肆行殘暴
    司馬倫殘害張華
    賈后謀殺衛(wèi)瓘
    劉聰誅翦公卿
    游雅陷害儒者陳奇
    傅亮斥顏延之為始安郡
    爾朱榮害洛生
    陳后主因私抑孔奐
   隋唐五代
    楊素陰中至誠體國之臣
    隋煬帝屠剿忠良
    許敬宗誣長孫無忌謀反
    李義府褊忌陰賊
    張易之遣客刺宋璟
    李林甫蒙上塞賢路
    李林甫設(shè)計斥嚴挺之
    楊國忠使人誣陷韋陟
    楊國忠排異己外出裴遵慶
    韋倫終困讒夫
    程元振魚朝恩短毀郭子儀
    陸贄遭群小共譖毀
    杜兼殺戮端士
    薛盈珍為奪軍政數(shù)讒姚南仲
    韓愈累被擯黜
    唐憲宗令撰《元和辨謗略》
    李逢吉妒賢傷善
    李逢吉設(shè)計逐李紳
    劉守光為僭號而醢孫鶴
    賀瑰因名聲忌殺謝彥章
    梁末帝信讒拒敬翔而國亡
    朱珍以謀叛而殺李唐賓
    郭崇韜屢次陰沮符存審之章奏
    韋令圖讒構(gòu)李建及
    高行珪誣戮范延策
   宋遼夏金元
    張延通遭讒受戮
    弭德超誣曹彬
    孔道輔遭讒憤惋而卒
    宋太宗戒渝上官正止謗
    丁謂使人迫李迪
    丁謂巧出劉平
    劉敞忌狄青之得人心
    范仲淹兩次被誣為“朋黨”
    歐陽修為《朋黨論》
    蔡京盡貶元祐諸臣
    王陶攻韓琦如仇仇
    李綱居相位僅七十日
    宗澤發(fā)憤而薨
    黃潛善嫉害忠良
    李顯忠罹讒構(gòu)屢遭廢黜
    常同論朋黨之禍
    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
    王次翁與秦檜 狼狽為奸
    韓花胄貶逐趙汝愚朱熹彭龜年
    賈似道嫉功害抗元名將
    耶律乙辛誣殺太子及大臣
    張孝杰誣害忠良
    耶律石柳諫遼天祚帝
    海陵屠滅宗族翦刈忠良
    金世宗論奸邪之臣
    鐵木迭兒誅殺無辜
    鐵木迭兒讒構(gòu)誣謗李孟
    阿合馬誣殺秦長卿
    王文統(tǒng)為人忌刻
    盧世榮排正臣用儉人
   明 清
    胡惟庸圖徐達藥殺劉基
    朱高煦朱高燧讒構(gòu)明仁宗
    王振排斥異己陷害直臣
    嚴嵩以激帝怒戕害人
    劉瑾鎮(zhèn)壓異己斥逐大臣
    劉瑾三杖直言敢諫之士蔣欽
    桂萼極力齒奇龁王守仁
    朱紈絕盜源遭勢家構(gòu)陷而死
    李芳直諫獲罪
    高攀龍諫明神宗
    魏忠賢興大獄殺東林
    魏忠賢構(gòu)陷楊漣
    魏忠賢黨夜中潛斃周順昌
    劉宗周論辨奸
    馬士英日以鋤正人引兇黨為務(wù)
    鰲拜結(jié)黨營私排斥異己
    趙申喬興《南山集》獄
    和珅植黨嫉賢招權(quán)納賄
    和珅因私抑潘世恩
    王伸漢設(shè)計殺李毓昌
    琦善誣陷林則徐
    姚瑩遭忌
    戊戌“六君子”同時被禍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