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第一章概述第一節(jié)少林打擂術淵源據(jù)《少林拳譜》記載,早在宋代天佑年間,福湖和尚就常教弟子智瑞、智興等在寺內演練打擂武藝。弟子們常常因練功而受傷。福湖大師因此立下了獎賞章法:凡交手中打傷他人者,賞銀一錢,被人制傷者賞豆腐一斤,補養(yǎng)身體。在師傅的嚴教下,弟子們勤學苦練,武藝倍增,僅3年時間智瑞、智興等就練成了一身本領,常赴寺外打擂,多數(shù)載譽而歸,成為武林高手。到了元初,覺遠和尚不滿足于僅得羅漢十八手之衣缽,多次出山拜師,八方求藝,在蘭州與武林高手李叟相遇,遂又結識大師白玉峰,三人同歸少林寺,潛心研練少林武藝,將少林拳術增創(chuàng)為70余手,使少林一宗因此興盛。覺遠本人尤重散手,其徒成名者有覺澤、澄惠等。特別是覺澤,打擂武藝超群,一人常與百人搏斗,幾乎百戰(zhàn)百勝,有“小趙云”之稱。他編有《飛虎摔打三十招》和《飛龍摔拿三十七勢》。元代的智安、智聚、子安、覺訓等在散手技法、格斗、打擂方面,技高一籌。他們在繼承前人功夫的基礎上,把氣功等特技貫穿于散手和打擂之中,使少林武術在內容和功夫方面更加豐富。智安編有《龍虎交戰(zhàn)三十一招法》。明代是少林武術發(fā)展的頂峰,在散手拳法和打擂方面更有創(chuàng)新。如同禪、同梅、玄爛、同禧、明學、悟華、普便、慶望等,都是擂臺上的常勝將軍。特別是同祥法師不僅精通擒拿和打擂術,常以一勝百,而且在晚年還編有專著——《擒記要》,它包括擒十六手,拿十八法,纏十三路,共計四十七手。這是拳譜中關于散手、擒拿、打擂實戰(zhàn)的最早記載。至今仍流傳于武僧之中。另一位慶望和尚,年輕有為,在20歲時就武藝超人,并以搏擊之長,鎮(zhèn)惡拿盜。他奔走大江南北,名震東西,寫有《踢打擒拿二十四勢》和《散手攻防三十二勢》、《散手四十五手》等。比較祥細地闡述了散手實戰(zhàn)中的足踢、拳打、手擒和智技合一的攻防妙招。清代雖然統(tǒng)治者屢次下令禁止習武,迫使部分武僧出山,但卻未能禁止住雄杰立志保國和振興民族之志。他們晝隱夜習,反到把少林功夫的火種吹向四面八方,可謂“藝授八方,功夫更強”。清代少林寺著名的打擂高手有玄志、如靜、湛德、湛舉、寂聚、寂袍等,特別是玄志和尚,在臨終前編寫了《拿把對拆法》和《散手摔拿抓破法》等打擂實戰(zhàn)專著,流傳至今。湛舉和尚編寫了《三十六散手》,為發(fā)展少林散手技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本書前言前言少林武術發(fā)源于北魏,楊名于隨末唐初,在宋明期間達于鼎盛,自清朝開始衰落,到民國時期流散于民間。今天時值盛世,黨和人民非常重視傳統(tǒng)武術的挖掘整理,使少林武術枯木逢春,又值盛期,飲譽海內外。近幾年來,人們對于武術健身,運動延壽和強身自衛(wèi)的愿望日趨迫切。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朋友,對少林打擂功夫更為好奇,不遠千里來寺學藝者絡繹不絕,來函求技者何止千萬。為了繼承祖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宏揚少林武威,振興中華,滿足全國億萬武術愛好者的殷切要求,特將少林技擊名師永祥和尚在寺院被焚前抄錄的少林寺打擂秘訣,還俗僧素法武師珍藏的搏擊資料整理編寫成冊,以饗讀者。本書盡量保留了原打擂秘技和詞語,僅對個別過分玄虛和迷信之處做了刪改。為了利于初學者自學,特在基本功練法、打擂實戰(zhàn)法和特殊功夫練法章節(jié)中附上了詳細的圖解,并標有動作路線。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曾得到少林寺方丈德禪和著名武僧素云等的指教。馮增欣同志也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謝。本書的大量資料年代久遠,由于個人水平和知識局限很勝使其盡善盡美,因此,不揣粗陋敬獻給讀者,希望讀者見仁見智,給予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更正完善。編者1987年12月于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