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梅花里一胡床——悲劇文學家王國維簡論/徐晉如1927年6月2日時值端午節(jié)的前兩天,天氣悶得很,看樣子將要有一場大雨。一個矮瘦的男子,身著長衫,頭戴瓜皮帽,腦后還不合時宜地拖著一條長辮子,他徘徊走動在頤和園的魚藻軒前,嘴里叼了一根紙煙,煙頭的火光不住明滅。忽然他好象下定了某種決心,倏然躍向昆明湖中。一陣水響以后,湖面歸復了平靜,待到園丁聞聲趕來,這個人已經永遠停止了呼吸。這位在端午前二日,效屈大夫懷沙之舉的人,就是當時已馳名中外的大學者王國維先生。王國維時受聘于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任導師。清華師生聞訊,同聲震悼。校長曹云祥先生趕來,說王先生之所以自沉,“蓋先生與清室關系甚深云”。王國維在其口袋中有留給其子王貞明的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后,當草草棺殮,即行稿葬于清華園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于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中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茍能謹慎勤儉,亦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問題出在遺書中“世變”二字。后人頗多猜測。早在1923年,王國維就因為是“海內碩學”,經人推薦,被清遜帝溥儀封為南書房行走,一個五品銜的官兒。王自沉時,溥儀下詔,給了他一個“忠”的謚號,這就使許多人相信,王國維是為殉清而死的。但是殉清不在辛亥之年,又不在馮玉祥手下把溥儀趕出宮之時,這是什么緣故呢?又有人認為“既有長子之喪,又遭摯友之絕”,說是羅振玉在經濟上的逼迫弄得他只好跳湖,但這畢竟是局外人的猜測,王國維死時,羅振玉親赴清華參與治喪。最為知識分子所接受的說法,當然是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中說的:“凡一種文化,值其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另外,浦江清從王國維的生平思想出發(fā),認為王國維是為了哲學上的解脫而采取了自殺手段,這一說法也為許多知識分子所認同。據社科院張遵騮先生云,王國維之自沉,直接原因的確是在羅振玉的身上。倒不是羅對王國維有什么經濟上的逼迫,當時的情形是,溥儀托王國維賣掉一些文物,但這批文物卻被羅振玉暗中私吞了,王國維感到對不起溥儀,只好就自殺了。(這是張先生的令外孫親對筆者說的。張先生與陳寅恪交往很深,此說應有所本。)陳寅恪是知道此事的,所以他在《挽王靜安先生》一詩中說:“越甲未應公獨恥,湘累寧與俗同塵”。又說:“贏得大清干凈水,年年嗚咽說靈均?!痹诤髞淼摹锻跤^堂先生挽詞并序》中,他只是借題發(fā)揮,以表現他對于文化的態(tài)度而已。一個人自殺的原因,常常不是形而上的,但他之所以終于走到自殺這一途,平時的思想關系很大。王國維在他短短的一生當中,做出了驚人的成績。35歲以后,他專治經史、古文字學、考古學,成就卓絕。對于甲骨文和殷周史的研究,開辟了這些學術的新紀元,也為中國的學術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但是王國維早年卻以其文學上的才華為世人關注。他是近代著名的詞人兼詞論家,也是中國最早引進西方美學的美學家。所著《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已成為近代文論的經典之作。從他早期的美學論文及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確可以見出他深受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的影響,這種影響左右了他一生的行為。王國維是在1898年他22歲時接觸到叔本華、尼采哲學的。這年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維新變法還在1896年的時候,梁啟超、汪康年、黃遵憲等人就在上海創(chuàng)辦《時務報》,做為變法的啟蒙。王國維因同鄉(xiāng)許同藺的關系,進入《時務報》任書記,這是他一生事業(yè)的開端。此前因“家貧不能以貲供游學”,他只能呆在海寧老家,而無法接觸到他所向往的新學。王國維在《時務報》時薪金微薄,工作繁忙,但他仍入了東文學社學習日文、西歐文字。東文學社是清末任學部參事的羅振玉所辦,目的是培養(yǎng)翻譯各國農學報刊的人才。王國維因考試不及格,本來已該退學了,但某次校董羅振玉從東文學社一學生的扇子上看到有王國維題“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西頭望大秦”之語,大異其才,遂決意要“力拔于庸眾之中”,委托他管理東文學社的庶務,還免去各樣使費的款額。后來王國維一生追隨羅振玉,他留學日本,研究甲骨文、精研經史,這些都是羅振玉給他提供了物質條件。他和羅振玉后來成為兒女親家,一輩子幾乎都是在依靠著羅。在東文學社,他通過日本老師田岡佐代治了解了康德、叔本華,這就產生了學習英文和哲學的強烈愿望。王國維之所以對康德,叔本華唯心主義哲學一見傾心,這同他個人經歷以及他對于生命、文學的理解分不開。王國維出生在浙江海寧一戶小康之家,父親王乃譽棄儒從商,對他課督甚嚴,期望也相當高。王國維的字“靜安”就出自《大學》中“靜然后能安?!彼辉硎苓^無憂無慮的童年,相反,由于生母的過早逝世,他表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稱的老成。15歲時就被舉為“海寧四才子”之首,然而與生俱來的孤寂感如同夢魘一般揮之不去。他的一首詠海寧潮詞:“辛苦錢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東趨海。終古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氣?說與江潮應不至,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千載荒臺麋鹿死,靈胥抱憤終何是!”真正通讀康德、叔本華的著述,是1903年他在通州師范學堂任教時期。因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文深理澀,他對叔本華、尼采的哲學措意更多。發(fā)表于1904年的《紅樓夢評論》,就是他運用叔本華的哲學、美學與悲劇論論述《紅樓夢》的根本精神、美學價值與倫理學價值的一次成功嘗試。這一時期,王國維醉心于哲學研究,他痛感中國哲學、美術(當時對于文學藝術的通稱)不發(fā)達,以致于有“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的憤激之語。他說:“披我中國之哲學史,凡哲學家無不欲兼為政治家者,斯可異已!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大政治家也,孟、荀二子皆抱政治上之大志者也。漢之賈、董,宋之張、程朱、陸,明之羅、王無不然。豈獨哲學家而已,詩人亦然……嗚呼!美術之無獨立之價值也久矣。此無怪歷代詩人,多托于忠君愛國功善懲惡之意,以自解兌,而純粹美術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無人為之昭雪者也。此亦我國哲學美術不發(fā)達之一原因也?!保ā墩撜軐W家美術家之天職》)在《屈子的文學精神》一文中,他提出儒家與老莊分屬哲學上的貴族派與平民派的觀點,也是受西方的影響。然而,經過痛苦的思索反省,他逐漸認識到:“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因此,他開始在哲學與文學當中徘徊。他反思自己:“以余之力,加之以學問,以研究哲學史,或可操成功之券。然為哲學家,則不能;為哲學史,則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學之一原因也?!保ā度孕蚨罚┊斎?,使得王國維決意把注意力轉移到文學,是因為填詞的成功。1906年4月,王國維集近兩三年所填詞61闋成冊,名曰《人間詞甲稿》付梓刊行。王國維的詞,是對于清末常州詞派的反動。詞是唐代發(fā)生,宋代流行的一種音樂文體,屬于樂府范疇。它在產生的初期,詞句很通俗,多寫男女私情。經南宋諸家的創(chuàng)作努力,它由樂府形態(tài)變動成另一種類型的詩,也就離音樂甚遠了。清代的常州詞派繼承了南宋詞家的風格。講究寄托,要求言之有物,做到“沉郁”。王國維認為,詞的樂府形態(tài)時期——唐五代、北宋的詞才是正宗。他認為,詞應當講“意境”。他自以為,“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闋,然自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則平日之所自信也。雖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余愧有不如,然此種詞人,亦未始無不及余之處?!保ā度孕蚨罚┏V菰~派的張惠言等人論詞,一概從“寄托”著眼,即使是一些純寫男女之情的詞作家,如溫庭筠,也被認為是句句皆有寄托,也就是說,皆有政治性的隱喻。所以王國維痛詆說:“固哉,皋文之論詞也!”(《人間詞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一些觀點是主要針對常州派詞論家尤其是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而來的。王國維還托名“山陰樊志厚”為《人間詞》撰寫了一篇序,里面說:“夫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國初諸老,非無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氣困于雕琢也。”又認為,《人間詞》“不屑屑于言詞之末,而名句間出,殆往往度越前人?!笨陀^地說,王國維的詞溫婉親切,天然大度,但詞的意味是樂府的而不是詩的。因此,只可算作近代詩史上的一次逆流。從這里,不難看出王國維的固執(zhí)與自負。好多年以后,他的學術事業(yè)轉移到經史之學,并已在清華園執(zhí)教使時,日本學者青木正兒來拜訪他。青木正兒提到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大考》做得好,想接下來做一部中國近世的戲曲史。王國維很不客氣地說,宋元的戲曲,是活文學,宋元以后的戲曲,是死文學。青木正兒當然很尷尬,對于王國維的偏頗,他算是有所領教了,所以他就感慨說,宋元的戲曲,早已經銷聲匿跡了,宋元以后的戲曲,還活在舞臺上。那么,誰是死文學呢?(《近世支那戲曲史》)順便說一下,王國維平生為學,講究的是“博”、“專”、“細”三個字,他寫《宋元戲曲大考》時,桌上堆滿這方面的資料,有客來訪,他總會把話題轉到這方面。這種治學的精神也是令人欽佩的。(見《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王國維在詞學、戲曲方面推崇原始形態(tài)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當時白話文學、平民文學思潮的影響。這是西學東漸以來中國知識界的一種普遍心態(tài)。今天看來,偏頗之處是難免的。王國維的固執(zhí)與自負,從根本上說,還是源自他內心深刻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固然同他的幼年生活經歷有關,一半也是因為他所殉身的文化。王國維比較認同老莊關于人性自由的觀念,他不滿于歷代儒家強調事功,而忽視個人價值的缺陷,為了尋覓一種個人的解脫,他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給叔本華哲學,早年的一首《坐致》:“坐致虞唐亦太癡,許身稷契更奚為!誰能妄把平成業(yè),換卻平生萬首詩。“《尚書》中“地平天成”的政治功業(yè)在他看來不值一哂,個人價值的實現,才是最重要的。然而,這樣一個注重事功的民族,誰能夠理解他呢?王國維一直認為,中國人最缺乏宗教與美術,要改造國民性,必須引進宗教美術,前者作用于下層人民,后者作用于知識階層。但是現實無情地粉碎了他的理想。這樣,他的孤獨感就更形深重,詩詞亦多凄苦之音。他的一闋《浣溪沙》最為人傳誦:“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風飛。江湖寥落爾安歸?陌上挾丸公子笑,座中調醢麗人嬉。今宵歡宴勝平時?!币环绞亲髡吖录诺闹黧w形象,一方是沉醉的眾庶,王國維終于因為絕望,而轉向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況。郭沫若在《魯迅與王國維》一文中論述說,這兩位大師在早年是極為相似的。后來之所以會分判二途,依筆者看,就在于王國維因絕望而消沉,魯迅卻因絕望而奮起。且看王國維二十多歲時所作的一首絕句:“夢中恐怖諸天墮,眼前塵埃百斛強??鄳浟_浮山下住,萬梅花里一胡床。”對于現實與未來既然喪失信心,只有回憶才是真切的?!叭f梅花里一胡床”,這是何等的清幽冷絕,充滿孤寂之致。王國維引前人詞句,論為學的三個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辰缫??!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辰缫病!娎飳にО俣?,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這段話流傳最廣,但實際上第三種境界就充滿了惆悵與孤獨的情懷,這一點前輩研究家均未注意到。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在關于個人價值的問題上是極不完善的。一個文學家的價值,一般均要依附于他的政治功業(yè)才能為時人所推許。一方面,王國維身沐新學,向往著成為文學大匠而為時流所重,另一方面,他又無法擺脫傳統(tǒng)加諸其身的桎梏。傳統(tǒng)文人所謂的“遇”的問題,同樣地困擾著他。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希圖得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機會終于來了。憑著羅振玉的關系,他從溥儀那里得到南書房行走的五品銜。其時溥儀已經退位,但在遺老們的心里,卻依然是皇帝,是主子。溥儀對王國維也許并不是特別重視,但王國維卻是認真的。他為溥儀學自行車感到不安,并且痛罵溥儀的洋教師莊士敦,說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對于封建統(tǒng)治體制,王國維是矛盾的。他雖不滿于其壓抑人性的一面,自己卻不自覺地參與對這一垂死社會形態(tài)的維護、贊美。他意識不到,由清改民國,與歷朝歷代的江山易姓有根本的分野。他執(zhí)著地堅持著五倫的理念。1917年7月,張勛率辮子軍入京,宣布溥儀復辟。后為段祺瑞等人粉碎。王國維作《游仙》詩云:“如蓋青天侍杵低,方流玉水旋成泥。五山峙海根無著,七圣同車路總迷。員嶠自沉窮發(fā)北,若華還在鄧林西。含生總作微禽化,玄鶴飛鸮自不齊?!北憩F出對于復辟之事不成的哀婉。他一直至死,都拖著清朝遺老象征的辮子。每天早上,漱洗完畢,夫人就為他梳頭。有次夫人不耐煩了,就嘀咕說:人家的辮子全都剪了,你留著做什么?他的回答很有意味,說:“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這種執(zhí)著發(fā)展到極端,就成了偏執(zhí)。1924年底,因北京大學考古學會發(fā)表《保存大宮山古跡宣言》,對清皇帝破壞此古跡提出批評。王國維沖冠而出,為清室辯解,并決然辭掉北京大學通訊導師職務,同時撤回已送該校的稿件。在溥儀被馮玉祥部下鹿鐘麟等人趕出宮時,王國維曾與柯劭忞相邀投水殉節(jié),因家人嚴防未成。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中“南齋侍從欲自沉,北門學士邀同死”指的就是這件事。王國維在自沉之前數日,為門人謝國楨題扇面,兩首是唐人韓偓的詩,兩首則為陳寶琛的前落花詩。韓偓詩中有“外國云從海上來”之語,陳寶琛詩中也體現出文化衰亡的哀嘆,所題詩句應反映了王國維自沉背后的深沉心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