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略是鄭樵所著通志一書中的精華部分。通志全書共二百卷,由紀、譜、略、世家、列傳、載記等六種形式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鄭樵于史書編撰力主博通之論,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書除二十略之外,皆為隋以前各史書之粗略綜合,惟二十略有其獨到之處,在體例方面,與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馬端臨之文獻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稱,在史書編撰中,與紀傳、編年二體可鼎立而三。通志總序是一篇極好的史學論文,起首即說:“百川異趣,必會于海,然后九州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后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之義大矣哉!”各種學問包括史學,必須會通,是鄭樵的重要學術理論。因此對于用通史體著書的司馬遷評價很高,對于用斷代史體著書的班固便力加貶抑,用詞或不免于偏激,如稱:“班固者,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彼抉R遷亦感有所不足:“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后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于七八種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庇址Q:“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良由採摭未備,筆削不遑。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边@些評語,失之于偏,無待詳論,但與會通博雅之主旨相衡,自有本末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