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楊文會、歐陽漸、呂澂等近現(xiàn)代三位著名宗教家的多篇代表性著作,較全面地展示了近現(xiàn)代我國宗教研究領域的成果。其中包括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佛教初學課本》、《十宗略說》、《闡教篇》等,歐陽漸《《瑜伽師地論敘》、法相諸論敘合刊》、《支那內學院院訓釋》等,呂澂《因明入正理論講解》、《集量論釋略抄》等。楊文會(1837—1911),清末佛學家,字仁山,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幼隨父居北京。太平天國時期,轉徙于皖、浙、蘇之間。早年習儒學,并學天文、地理、歷數(shù)、音韻等。同治元年(1862),偶于安慶書肆中,購得《大乘起信論》,讀后,心向佛教。從此立志研究化學,搜求佛經,刻印流通。同治五年移居南京,主管政府建筑工程,結識通佛學的王梅叔、魏剛已、趙惠甫、曹鏡初等人,佛教信仰彌堅。不久即與友好十多人募捐集資,在南京創(chuàng)金陵刻經處,經營刻印佛經事業(yè)。光緒四年(1878),隨曾紀澤出使英、法,學其政教,購得許多科學儀器歸國,提倡研究科學技術。越數(shù)年,又隨劉芝田出使至英,考察制造技術諸學,深探列強立國之本。在倫敦,結識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通過書信往來,得知中國古代散佚佛典,現(xiàn)存日本者頗多?;貒蠼浤蠗l幫助,從日本找回國內失傳的經疏300余種,擇要出版《刻古逸凈土十書》等。光緒二十年與英人李提摩太一起,將《大乘起信論》譯成英語。次年在上海晤錫蘭(今斯里蘭卡)達摩波羅居士,贊助他從事印度佛教復興運動。光緒三十三年在金陵刻經處設祗洹精舍,自編課本,聘詩僧蘇曼殊教授梵語、英語,培養(yǎng)兼通中西文字和佛學的僧俗20余人,為赴印傳法作準備。不久因經費困難停辦。他鑒于日本出版的《續(xù)藏經》,以博采米,粗于甄別,乃立志組織編刻《大藏輯要》,選佛典3000余卷,精加校訂,最后完成2000余卷。曾為日本編印《卍續(xù)藏經》提供佛教典籍數(shù)百種。1910年任佛學研究會會長,定期講經。著述有《等不等觀雜錄》等,收入1919年金陵刻經處編輯的《楊仁山居士遺著》中。弟子及從學者甚多,著名的有譚嗣同、黎端甫、桂伯華、章太炎、歐陽竟無、孫少侯、李證剛、蒯若木等?!兜炔坏扔^雜錄》乃居士之文集,共收錄居士所著之專文及書信、序跋、演講等151篇,其中專文及講演25篇,序跋28篇,評論及辯論文字說12篇,與國內同道往返書信43封,與日本南條文雄等往返書信41封,另外還收入居士兵所擬《佛學書目表》一份。此書所收錄之文字融攝了居士的佛學思想、辦學思想和興教思想,是其最具代表性之著作。此書于1919年由金陵刻經處印行,其中若干篇末按語為原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