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生活時尚旅游異國風情幽黯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

幽黯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

幽黯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

定 價:¥21.00

作 者: (英)V.S.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著;李永平譯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叢編項: 文化生活譯叢 印度三部曲
標 簽: 其他小說

ISBN: 9787108018069 出版時間: 2003-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 405 字數:  

內容簡介

  “運輸準證!運輸準證!” 我走進一條長長的走廊,看見那兒聚集一群錫克教徒。他們是貨車司機。 “洋酒準證!洋酒準證!” 好不容易,我終于找到了這間辦公室。它坐落在底層一間低矮的長方形房舍,躲開天上那一輪火熱的日頭,整間屋子陰陰暗暗的,就像倫敦城里的地窖,但四處彌漫著老舊紙張散發(fā)出的一股暖烘烘、灰撲撲的霉味——文件堆滿各個角落:在那一排排直伸到灰色天花板的架子上、在辦公桌和椅子里、在辦事員和身穿咔嘰制服的信差手中。那一疊疊卷宗被翻閱過無數次,皺巴巴、軟趴趴的,幾乎每一頁都打起了折角,許多檔案貼著早已褪色的粉紅紙條,一樣皺巴巴、軟趴趴,上面標示著“速件”、“急件”或“立即辦理’。在這一堆堆、一疊疊和一捆捆文件中,一群面無表情的辦事員不分男女四處散坐著。他們拱起肩膀,垂著頭,躲藏在辦公桌上堆疊的卷宗后面,臉色顯得十分蒼白——印度人特有的那種蒼白。一位戴眼鏡的老先生,獨自坐在房間角落一張辦公桌后面,臉龐有點浮腫——我猜,大概是消化不良的緣故吧。別看他這副德性,若不是這位老先生坐鎮(zhèn)在這間辦公室,說不定,他手下那群辦事員早就被堆積如山、無所不在的文件淹沒了。 “運輸準證?” 《薄伽梵歌》以一種近乎宣傳的熱忱,強力推廣的種姓階級制度,可被視為古代印度務實主義的一部分。它是古典印度的“生命”。如今,它已隨著社會腐朽、僵化,而它的產物——上文所探討的種姓階級“功能”——變成廠它現在惟一擁有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清潔工人的欠缺效率和商人短視、無情的作風,又如何能避免呢?最近印度政府設立獎學金,獎勵急公好義、見義勇為的青少年,卻面臨找不到候選人的窘境。孩子們都不敢讓父母親知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別人。但你不能因此一口咬定,印度人是懦弱的民族,不懂得欣賞見義勇為的美德。真正的原因是: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別人,是軍人的“功能”,別人不應該越俎代庖,多管閑事。一個陌生人失足掉人河中,快被淹死了,在河岸上野餐的印度人會裝作沒看見,繼續(xù)吃喝玩樂。在這樣的社會中,人人都是一座孤島,人人只為自己的“功能”負責,而功能是每個人和上帝之間的私人契約。實現一己的功能,就是實現《薄伽梵歌》所倡導的無私精神。這就是種姓階級制度。毫無疑問,剛開始時,它是農業(yè)社會的一種有效的分工,但如今它卻分隔“個人功能”和“社會義務”、分隔“職位”和“責任”。它變得欠缺效率,充滿破壞性,它創(chuàng)造一種心態(tài),阻撓所有的改革計劃。它使印度人熱愛演說,它使印度人耽溺在身段、姿態(tài)和象征性的行動中。喀什米爾天氣涼爽,色彩繽紛:滿田金黃的芥菜花、白雪皚皚綿延天際的群峰、頂頭那一片蔚藍的蒼穹——在喀什米爾的天空中,我們又看到那一球球變幻莫測、仿佛在演戲的云朵兒。男人們身上裹著褐色手毯,佇立在迷濛晨霧中:頭上戴著氈帽、遮住耳朵,打著赤腳的牧童出沒在那一座座陡峭濕滑、亂石滿布的山坡上。,卜逾我們億卜齊宮鎮(zhèn)(Qazigund)停車,打尖歇息。陽光下滿鎮(zhèn)塵土飛揚,巾場亂糟糟鬧哄哄,沁涼的空氣中四處彌漫著木炭、煙草、菜油、陳年垃圾和糞便的氣味。鋪著泥巴的屋頂上,野草叢生——我記得在我小時候閱讀的《西印度讀本》(West lndian Reader)中,有一則故事提到,一個愚蠢的寡婦把她家的母牛牽到屋頂上去。現在我終于明了,她為什么會這么做。一輛輛巴士載著一群群胡須染成紅色的男子,朝南邊開去。(剛才我們就是從那個方向進入這座城鎮(zhèn)。)又有一輛巴士駛進城中,停下來。守候的群眾紛紛拔起腿來,蜂擁上前,推推擠擠聚集在車窗前:車中一個滿臉倦容、兩眼布滿血絲的男子伸出枯瘦的一只手,向大伙揮別。他和車中其他乘客一樣,要去麥加朝圣。在這個群山環(huán)繞的山谷,礁巖密布、處處險灘、把湛藍的海水轉變成翠綠色的阿拉伯進香客港口——吉達港,顯得多么遙遠啊。城中那一間間炊煙繚繞的茅舍里,胡須濃密、眼睛淡灰色的錫克人——不久前他們還是喀什米爾的戰(zhàn)士和統治者——坐在地板上煮東西。每一家小吃攤上都掛著花哨而醒目的招牌。笨重的白色杯子布滿裂縫;桌子擺放在露天中,上面鋪著格子花紋油布;桌下的地面早已經被吃客踩踏成爛泥巴了。這種特質,固然使英國人博得某些人的好感,但也招來另一些人的批評:英國人太虛偽。在這個時期,代表大英帝國的粉紅色宛如痱子一般,在世界地圖上迅速蔓延、擴張,英國神話也隨著演變,就像—個發(fā)展中的語言。母音長度改變了,新的成分加入了,而字典的編纂總是跟不上變化的速度。預估的、隨時可以調整的神話——辛普森餐館的亞當斯牧師、在烏干達或印度操勞的帝國建立者——和現實之間,永遠存在著一段差距?;F盧戰(zhàn)役結束后很久,英國才出現一個軍國主義時期——肇始于克里米亞戰(zhàn)爭,終結于英國在南非的挫敗。直到大英帝國建立后,商人和行政人員作為帝國建立者的觀念才產生,而我們的小說家吉卜林,卻板起臉,一本正經地號召全世界的統治者,參與這項偉大的建設。這是清教徒搬演的一出戲。在“老家”英國,它創(chuàng)造了倫敦市斯特蘭德街的辛普森餐館。在印度,它創(chuàng)造了西姆拉城——英國殖民政府的夏都。在《守護者》(The guardians)一書中,菲立普·吳德魯夫(Philip woodruff)告訴我們,那個時候聚集在西姆拉城的官員們“紛紛表態(tài),假裝對印度一無所知,刻意避免使用一個百分之百的英國人”。 印度人不愿正視他們的國家面臨的困境,免得被他們看到的悲慘景況逼瘋。這種心情我們能體諒。同樣的,我們也能夠理解,為什么印度人欠缺歷史意識——有了歷史意識,他們還能夠繼續(xù)蹲在古跡和廢墟中,照常過他的日子嗎?哪一個印度人能夠抱著平常心,閱讀他們國家最近一千年的歷史,而不感到憤怒和痛苦呢?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人只好退縮到幻想中,躲藏在宿命論里。把人間的一切交給上天——好幾所大學開設占星學的課程——然后站在一旁,抱著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眼睜睜看著世界其他國家日愈進步,心里安慰自己說,這一切我們早就經歷過了,沒啥了不起。飛機、電話和原子彈這類玩意兒,在古代印度就已經存在了——不信,你就翻開印度的史詩看一看吧。外科手術在古代印度是一門高度發(fā)展的醫(yī)學——我手邊有一份全國性大報,你翻翻看吧,上面有一篇報道證明我絕不是在吹噓。印度的造船技術,是古代科技發(fā)展的巔峰。民主政治也是古代印度的一大成就,每一座村莊都是一個自治共和國,自給自足,井然有序;鄉(xiāng)村議會有權懲罰犯罪的村民,把他吊死或砍掉他的手。今天,印度人的當務之急就是重建這個寧靜祥和、宛如田園詩一般的古代印度。1962午,中央邦(Madhya Pradesh)率先推行“鄉(xiāng)村自治”(Panchayati raj)。大伙興高采烈,準備復興古代印度光輝燦爛的文化;政客們興致勃勃,談論古代印度的刑法——看來,在印度的這個邦,犯罪的村民肯定會被鄉(xiāng)村議會吊死或砍斷雙手。 18世紀的印度內政不修,亂成一團,引起列強凱覦。但在印度人眼中,情況并非如此。每一個印度人都會告訴你,英國人來臨之前,印度非常富裕,工業(yè)發(fā)展正面臨重大突破;曼錫在他那本書中說,那時每一座村莊都有一間學校,印度人對歷史的詮釋,幾乎跟印度歷史一樣充滿悲情;更讓人感到沉痛的是,以往的臟亂又重現在今天的印度,這些年采,我們看到的是一片亂象: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建國;印度內部紛紛擾擾,為語言、宗教、種姓和行政區(qū)的劃分,爭吵不休。印度這個國家似乎永遠需要一個征服者,擔任仲裁人,擺平他們內部的糾紛。具有歷史意識的民族,不會用這種方式處理他們的內部問題。這就是印度歷史的悲哀:它欠缺成長和發(fā)展。這樣的歷史只告訴我們一件事:人類會一代一代活下去。在印度歷史中,你看到一連串開始,卻看不到終極的創(chuàng)造。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印度那樣適合接納征服者,人類歷史上也沒有一個征服者,像英國那樣受到歡迎。這樁美好的情緣,到底什么地方出了岔錯呢?有人歸咎于當年的兵變事件:有人說,白種女人來到印度后,英印關系就變質了。這可能都是原因。但是法國人,不管有沒有白種女人陪伴在身邊,對親法的孟加拉人,肯定會采取不同于英國人的態(tài)度。我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印度。而是在英國:在某一個時期(確切的時間很難判定)。英國人的情操和價值觀忽然產生急遽的轉變。吸引印度人的那個英國文明,被另一個英國文明所取代。情況非?;靵y——倫敦市斯特蘭德街辛普森餐館為大英帝國培育的官員,從外貌上看來.跟更當斯牧師和湯姆·瓊斯竟然頗為神似——這個時候許多印度人,從奧洛賓度到泰戈爾、尼赫魯和周度里,都把心中的迷惑記錄在他們的著作中。也許,直到現在我們才看清楚,英國殖民政府悖離過去的英國價值觀,究竟有多徹底。英國殖民者拒絕融入印度社會。他們從不曾像蒙兀兒人那樣宣稱:如果地球上有樂園,它肯定就在這兒——就在印度。英國人統治印度,但同時卻又對印度表示輕蔑和不屑。他們把英國投射到印度這個國家,印度人被迫退縮到民族主義中,而這種民族主義,最初看起來還是模仿英國人的。為了看清自己的面貌,為了以新的、征服者帶來的價值標準衡量自己,印度人必須從自己的文化中跳脫出來。這是一種非常痛苦的自瀆。事實上,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在麥克斯·繆勒之流的歐洲人和其他外國學者——他們的著作被印度民族主義作家大量引述——幫助下,印度人才能夠獲得比較正面、令他們感到欣慰的自我評價。 ……

作者簡介

  奈保爾爵士(SirVidiadharSurajprasadNaipaul,1932-),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2年出生于特里尼達島上的一個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獲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1953年取得學位后遷居倫敦,任職英國廣播公司(BBC),1957年以《神秘按摩師》正式開始寫作生涯。奈保爾的作品小說和游記為主,兩者均獲高度評價。代表作有:《比斯瓦先生的房子》、《河灣》、《印度三部曲》等。在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之前,奈保爾已獲無數榮譽,如英國最富聲望的布克獎、毛姆小說獎、萊思紀念獎、霍桑登獎等。1993年,獲頒第一屆大衛(wèi)·柯恩英國文學獎(DavidCohenBritishLiteratureAward),該獎旨在表揚“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家的一生成就”。1990年,奈保爾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

圖書目錄

    印度之旅序曲:申請一些證件
   第一部
    第一章 想像力停駐的地方
    第二章 階級
    第三章 來自殖民地的人
    第四章 追求浪漫傳奇的人
   第二部
    第五章 達爾湖中的娃娃屋
    第六章 中古城市
    第七章 進香
   第三部
    第八章 廢墟狂想曲
    第九章 枕上的花環(huán)
    第十章 緊急狀態(tài)
    第十一章 還鄉(xiāng)記
   尾聲:奔逃
   附錄 奈保爾作品年表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