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計算機/網(wǎng)絡計算機科學理論與基礎知識物理天文學前沿

物理天文學前沿

物理天文學前沿

定 價:¥35.00

作 者: (英)F·霍伊爾(Fred Hoyle),(印)J·納里卡(Jayant Narlikar)著;何香濤,趙君亮譯
出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叢編項: 第一推動叢書
標 簽: 天文

ISBN: 9787535741547 出版時間: 2005-02-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2cm 頁數(shù): 55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該書作者就是20世紀的大天文學家,在有關(guān)領(lǐng)域貢獻良多(比如關(guān)于恒星演化過程中的理論的建立,關(guān)于超行星和脈沖星、中子星的研究,關(guān)于宇宙元素豐度的研究,關(guān)于大爆炸理論微波背景輻射等效溫度的計算,等等,作者都有非凡的成就),加上作者又是杰出的科普作家,無怪乎該書的許多章節(jié)都寫得深入淺出,精彩紛呈。例如第八章中關(guān)于恒星演化理論的闡述,從放射性和核聚變原理開始,描繪了恒星能量來源的核聚變機制,進而展示了恒星的演化的整個過程,一直到恒星的終結(jié),收縮為白矮星;或者經(jīng)過氧燃燒階段,形成所謂超行星爆炸,核心則收縮為奇怪的中子星。整個過程的物理圖像,清清楚楚。中間穿插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種種趣聞軼事,例如巴德(WalterBaade)與泡利(W.Pauli)關(guān)于中微子打賭的故事,不僅在該書總的嚴肅的基調(diào)上平添了幾分幽默的情調(diào),而且也告訴讀者在科學探索中的艱難和曲折性。再如第四章射電天文學部分也是寫得繪聲繪色。作者介紹了20世紀30年代揚斯基(K.G.Jansky)在新澤西州霍姆德爾的貝爾電話實驗室的早期工作,接著又介紹了1965年彭齊阿斯(A.A.Penzias)和威爾遜(R.W.Wilson)在同一實驗室意外發(fā)現(xiàn)微波背景輻射,以及那前后射電天文學一系列有趣的意外發(fā)現(xiàn)(太陽射電波發(fā)現(xiàn)的故事等),都異常曲折而生動。有關(guān)章節(jié)是全書最為輕松的部分。隨之作者系統(tǒng)地介紹了關(guān)于蟹狀星云、脈沖星、射電星系和類星體等的射電天文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其中安排了大量作者在有關(guān)領(lǐng)域研究工作的回憶,增添了真實感和閱讀的趣味性,同時也為科學史記錄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場景。

作者簡介

  何香濤: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之后一直在天文系任教。自1980年起主要從事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類星體的觀測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由何香濤教授改進的發(fā)現(xiàn)類星體的無縫光譜方法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好評。他還在類星體的空間分布,譜線機制等方面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何香濤曾獨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何教授與美國國立KittPeak天文臺臺長共同獲得Chretian觀測基金獎。何香濤現(xiàn)任北京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趙君亮,上海天文臺研究,博士生導師。1964年畢業(yè)于武漢測繪學院天文大地測量專業(yè)。1968年上海天文臺恒星天文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曾任上海天文臺臺長,國家天文臺副臺長,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天文學會理事長,IAU37專業(yè)委員會科學組織委員。從事天體物理專業(yè)研究,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多部專著和譯著,并曾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

圖書目錄

前言
中譯本序言
譯者的話
第一章 時空圖和物質(zhì)結(jié)構(gòu)
第一篇 電磁相互作用
第二章 輻射、量子力學和譜線
2-1 宏觀粒子的輻射
2-2 時間的方向性和因果律
2-3 量子力學
2-4 名稱、單位和測量
第三章 黑體、恒星光譜和赫羅圖
3-1 溫度和絕對溫標
3-2 黑體
3-3 恒星光譜
3-4 赫羅圖
3-5 天空中的恒星
第四章 射電天文學
4-1 歷史簡況
4-2 蟹狀星云
4-3 個人的回憶
4-4 脈沖星
4-5 射電星系
4-6 類星體
第五章 毫米波天文學
5-1 分子
5-2 星際空間中的分子
5-3 巨分子云
第六章 星際微粒和紅外天文學
6-1 一門新學科的誕生
6-2 星際塵埃
6-3 星際有機分子的起源
第七章 X射線天文學
7-1 技術(shù)
7-2 來自太陽的X射線
7-3 天蝎X-1——太陽系之外所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X射線源
7-4 蟹狀星云和其他的一些X射線源
7-5 第一個X射線星系
7-6 自由號巡天觀測
7-7 密近雙星與食雙星
7-8 X射線雙星和黑洞
第二篇 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第八章 原子、原子核和恒星的演化
8-1 恒星的能源需求
8-2 放射性
8-3 是天然放射性,還是核聚變
8-4 原子核和各種粒子
8-5 核能和恒星的能量
8-6 恒星的演化
8-7 恒星的終極問題
8-8 物質(zhì)的歷史
第九章 天體距離的測定
9-1 畢星團主序
9-2 畢星團主序的利用
9-3 造父變星
9-4 距離范圍的延伸
第三篇 引力相互作用
第十章 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10-1 引言
10-2 運動
10-3 動力學
10-4 萬有引力定律
10-5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
10-6 狹義相對論
10-7 廣義相對論
10-8 愛因斯坦的引力論
10-9 萬有引力與天文學的關(guān)系
第十一章 黑洞
11-1 引言
11-2 逃逸速度
11-3 牛頓引力框架中的引力坍縮
11-4 廣義相對論框架中的引力坍縮
11-5 黑洞是怎樣形成的
11-6 黑洞沒有“發(fā)”
11-7 克爾一紐曼黑洞
11-8 黑洞物理學定律
11-9 黑洞的檢測
11-10 白洞
第十二章 宇宙學簡介
12-1 什么是宇宙學
12-2 哈勃定律
12-3 膨脹著的宇宙
12-4 宇宙的對稱性
12-5 奧伯斯佯謬
第十三章 大爆炸宇宙論
13-1 宇宙學模型
13-2 弗里德曼模型
13-3 哈勃定律的推廣
13-4 射電源計數(shù)
13-5 角大小檢驗
13-6 早期宇宙
13-7 熱大爆炸
13-8 微波背景輻射
13-9 氦和氘的原始豐度問題
13-10 宇宙的年齡
13-11 再論奧伯斯佯謬
第十四章 慣性和宇宙學
14-1 引言
14-2 馬赫原理
14-3 單位和量綱
14-4 星系系統(tǒng)膨脹的含義
14-5 宇宙膨脹的另一種解釋
14-6 哈勃和哈曼遜的紅移一星等關(guān)系
14-7 早期宇宙
14-8 當前宇宙學中的難題
14-9 質(zhì)量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
14-10 黑洞和白洞
附錄A 穩(wěn)恒態(tài)宇宙模型
附錄B 表格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