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紫金山天文臺史

紫金山天文臺史

紫金山天文臺史

定 價:¥29.00

作 者: 江曉原,吳燕著
出版社: 河北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中國科學圣地叢書
標 簽: 天文學

ISBN: 9787810289740 出版時間: 2004-01-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3cm 頁數(shù): 31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后記:昨夜星辰依然閃爍——讀《紫金山天文臺史》/董煜宇在中國眾多的山脈之中,紫金山之所以聞名于世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與天文結下的緣。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作為為南京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也許很多人都目睹過它的風采。但是關于紫金山與天文結緣的來龍去脈,關于它在中國近現(xiàn)代天文學發(fā)展中所發(fā)揮的獨特作用,公眾知道的并不多。閱讀由著名天文學史專家江曉原和他的學術助手吳燕新近撰寫的《紫金山天文臺史》一書,不僅能讓我們了解紫金山天文臺這方科學圣地的前塵往事,也能讓我們了解中國天文學新生的坎坷歷程。如同建臺先鋪地基一樣,作者對紫金山天文臺的介紹是從中國古代天文學向近代轉軌的背景開始的。中國古代天文學曾經(jīng)輝煌一時,然而自明代開始它始終處在徘徊、停滯狀態(tài),無法邁進近代科學的門檻。中國天文學向近代轉型的開端是在西方科學的激蕩下發(fā)生的,紫臺史的第一部分就是從介紹明末清初天文西學東漸的大致發(fā)展歷程展開的。從徐光啟用西方天文學方法推算日食開始,中國天文學開始踏上向近代轉軌的漫漫征程。然而前進的道路卻充滿荊棘,保守勢力一直對西方傳教士的新法耿耿于懷,根據(jù)新法制定的《崇禎歷書》遲遲得不到應用,新舊兩派關于歷法的斗爭可以說充滿了血雨腥風,參與整理修訂《崇禎歷書》的西方傳教士湯若望為此身陷深牢大獄。盡管最后新法終于戰(zhàn)勝了舊法,歷書得到了應用,盡管也有象康熙這樣的皇帝對西方天文學頗感興趣,中國天文學卻始終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窠臼。一直到清末,天文學的主要任務還是為皇家星占學活動提供服務。之后,雖然殖民者先后建立了徐家匯觀象臺、佘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等天文觀測機構,但都由外國人掌管,中國人竟然沒有一座自己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天文臺。而同時期西方的天文學,正如作者所言:“早已沖出了現(xiàn)代天文學的起跑線”。交待了背景之后,作者濃墨重彩重彩所描繪的就是紫金山天文臺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了。通過對大量的珍貴歷史圖片,天文觀測圖片、文字記錄的系統(tǒng)疏理,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從紫金山天文的選址籌劃到建立發(fā)展的完整過程。也許很多人不清楚,之所以在南京紫金山建立天文臺竟然是非科學因素影響的結果。蔣介石在1927年于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后為了向同時并存的武漢國民政府、北洋政府顯示合法性,成立“時政委員會”,主要任務用來編制歷書。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頒歷是統(tǒng)治的象征。誰料想,非科學之因卻結出了科學之果。一些有志于獻身天文學的業(yè)界前輩,歷盡艱辛最終主持建成了中國第一座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天文臺。從籌劃、選址、勘測、施工到建成,有許多的故事。作者以時間為順序,巧妙地把科學史和社會史融為一體,勾勒出了建臺的艱辛歷程。今天,在風景名勝區(qū)建亭臺樓榭、建別墅,看起來是非常簡單容易的事,但在當時在紫金山建立天文臺,卻是在中國內憂外患、戰(zhàn)爭頻仍中克服缺乏技術經(jīng)驗、資金短缺、戰(zhàn)爭威脅、人事干擾等諸多不利因素下完成的。天文工作者正是在懷著強烈的科學救國之夢,付出極大的艱辛才建成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天文臺。也許聽聽當年負責籌建人之一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余青松的一番慷慨陳詞就能更好的體會當時知識分子科學救國的迫切心情:“救國救民之道雖有多端,但從長遠看,最重要莫過于教育,其中又尤以科學教育最為根本。……..而在國勢阽危的今天,如能力爭早日建成,那僅在心理上對喚起一些人團結的救國信心,我想就會有振聾發(fā)聵之效”!因為是介紹天文臺的發(fā)展歷史,必然要涉及對相關的天文學知識、天文學儀器的介紹。作者籍多年研習天文學史積累下來的深厚功力,對所涉及的天文學知識、以及相關的天文學儀器,比如選址的科學依據(jù)、陳設的古渾儀漏刻的功用、600毫米大赤道反射儀的功用都結合圖片和資料作了簡明扼要的科普介紹,既有對其中的天文學儀器設施情況的直觀展示,也有對相關科學內容、科學功用的恰如其分的評價。這樣讀起來不僅能讓人能輕松了解完整的發(fā)展歷程,也能獲得不少天文學知識。如果說通過閱讀紫金山天文臺的建臺過程,能讓我們了解先輩們科學救國的拳拳之心,通過閱讀他們不畏艱辛在天文學領域孜孜追求、不懈進取的科學探索歷程,更能讓我們了解先輩們追求科學、獻身科學的滿腔熱忱。從天文研究所于1927年成立后,高魯、余青松等人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在國內開展天文觀測、天文研究的同時,就積極追蹤世界天文學前沿,并做試圖融入其中的努力。1939年第四次太平洋科學會議,余青松代表中國參加,1934年陳遵媯參加有關短周期變星的國際合作項目;1935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大會在巴黎召開高平子等人出席會議,高魯、余青松等人被接納為會員,標志著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1936年6月,余青松、陳遵媯赴日本北海道參加日全食國際觀測。抗戰(zhàn)烽煙燃起后,人員輾轉南遷到昆明,并于鳳凰山另建天文臺,開展工作。書中詳細介紹了1941年,在日寇飛機轟炸下的一次日全食觀測過程。觀測人員穿越一道道死亡線,不遠萬里從昆明跋涉到臨洮,完成了日食觀測任務,并在往返途中為各地人士做普及性演講宣傳活動,這是怎樣的科研“長征”!它留給后人的絕不僅僅是一些科學的觀測數(shù)據(jù)和圖片,更有追求科學、為科學獻身的可貴精神!在戰(zhàn)爭中很多人曾飽受衣食之困,然而在“借無可借、賣無可賣”的情況下,一些研究人員仍然能悉心從事天文學研究,沒有頑強的信念、沒有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是做不到這一點的。經(jīng)過了戰(zhàn)爭的洗禮,經(jīng)過了歲月的滄桑,紫臺從昨天走到了今天,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事業(yè)也不斷前進發(fā)展。1949年之后的歷史,涉及許許多多敏感的人物和事件,作者沒有繼續(xù)論述。但是為了反映紫金山天文臺今天的面貌,在正文中安排了“今日紫金山天文臺”一章,主要對其科研研究狀況及成就,做了介紹以便盡可能保持完整。在之后的成就和人物篇中,又把1949年以前的科研成就以及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的奠基者高魯、高平子、余青松、張鈺哲、陳遵媯等人物做一單獨介紹,使人們對紫臺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以及為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事業(yè)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有了一個完整的印象。如今,紫金山天文臺作為國家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正朝著中國一流的天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相關高科技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研究培養(yǎng)基地和世界性的天文研究中心目標邁進。雖然歷史已成為過去,但回首往事留給我們的并非僅僅有趣的故事。在紫臺成立發(fā)展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勇于探索、追求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恰似昨夜星辰,今天依然閃爍在浩瀚的星空,永遠值得人們敬仰!

作者簡介

暫缺《紫金山天文臺史》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篇 背景
    舊時代的終結
    從徐家匯到佘山(1872~1912)
    中央觀象臺(1912~1928)
    改歷(1912~1924)
    創(chuàng)建近代天文臺之夢(1912~1918)
    《觀象叢報》與中國天文學會
    古代天文儀器回歸(1920~1921)
    接管青島觀象臺(1921~1926)
    時政委員會(1927)
   
   第二篇 創(chuàng)建
    天文研究所(1928~1934)
    天文研究所(1927~1928)
    選址紫金山(1928~1929)
    第四次太平洋科學會議(1929)
    天堡峰(1929)
    方案設計與工程招標(1929~1931)
    建臺(1931~1934)
    古代儀器遷運南京(1933~1934)
    天文臺(1931~1934)
    附:余青松之《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臺》
   .......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