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發(fā)掘的曾侯乙墓系曾國之君墓。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樂器中,以規(guī)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擊樂器:編鐘最為壯觀,編鐘的出土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是中國古老優(yōu)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重大發(fā)現(xiàn)。本書讓你一睹當年發(fā)掘全景,了解考古學者的喜與憂。譚維四,1930年4月生于湖南長沙。1949年畢業(yè)于湖南長沙師范學校。1954年結業(yè)于北京大學全國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1952年始長期從事文物考古與博物館工作歷任湖北省文物考古隊隊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曾主持江陵楚都紀南城、江陵望山與沙冢楚墓、隨縣曾侯乙墓等重大考古發(fā)掘與研究。1979年主持曾侯乙編鐘的研究與復制,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993年主編《曾侯乙墓文物藝術》,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合作編寫的《曾侯乙墓》考古報告獲1999年中國社科院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1978年,湖北隨州一公里處發(fā)現(xiàn)了一座戰(zhàn)國前期的大型陵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樂器、禮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以及漆木竹器,另外還有一些竹簡,共計一萬五千件。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個古墓出土了規(guī)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擊樂器——曾候乙編鐘(現(xiàn)藏武漢市的湖北省博物館),這套編鐘為青銅鑄造,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設計精巧,造型壯觀。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它的音質還是很好。編鐘的出土令世界震驚,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曾候乙編鐘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優(yōu)秀結晶,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在考古學、音樂史和冶煉史上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此后,隨州也因此而被人們稱為“古樂之鄉(xiāng)”。本書記載了曾侯乙墓的挖掘過程并展示了其中部分文物的圖片。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具有量多、型大、體重、工精等特點,其采用的復合范鑄、分鑄、鑄接、焊接、失蠟法等工藝,反映出隨國金屬鑄造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我國鑄造史上的創(chuàng)舉。曾候乙墓首次出土了16股粗弦線、絲麻交織物、單層錦織物和鎖繡,反映了隨國紡織技術的高超技藝,是我國紡織史上的突破。曾侯乙墓出土的眾多文物,造型優(yōu)美,紋飾瑰麗,無論銅塑、雕刻還是繪畫都造型生動,令人叫絕,其高超的美術水平,成為我國美術史上的奇葩。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衣箱蓋上,兩端分別畫有蒼龍、白虎圖和二十八宿天文圖,是迄今所見我國二十八宿全部名稱的最早的記載,成為我國天文史上的界碑。太多的榮譽屬于曾侯乙墓,太多的輝煌屬于那個時代,走進曾侯乙墓,走進中國的古代文明。